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借口历史认知中存在相对性,而随意歪曲历史真相和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倾向。近年来,此种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为吸引“眼球”,在“去宏大叙事”、“解构历史”、“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先是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乃至改良,极力抬高清政府,进而一味抹黑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历史。如此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一点。这一貌似创新实则倒退的非理性倾向,不容轻忽。
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主线
古人云:“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行事”业已定格为史实或真相,是唯一的;“是非”的评判则属价值判断。历史无法重现,后世绵绵,人们的认知也不免见智见仁。尽管如此,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陈寅恪也指出,在史料大致完备的条件下,人们对于历史的解释,不能不受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
唯其如此,人们尽可以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面相见智见仁,但却不应也不可能否定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近代历史主线这一基本历史认知。同样,人们尽可以对汪精卫晚节不保表示惋惜,但提出“英雄乎?汉奸乎?”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试图抹杀其最终堕落成汉奸的历史事实,却不足取。现在,有人固执地否定国共斗争最终的胜负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将问题归结为所谓中共“不光彩”的“权诈”。这也是一种不愿直面历史的自欺欺人。
早在1935年,蒋廷黻便撰文提醒国民党政府:在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坚挺不倒,端在于它与农民合作,“共党为农民作了什么好事呢?只作了一件事:干脆的,彻底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耕者有其地”,“农民所以乐为其用就是为这一点”;他还提醒说:国民党要想剿灭红军,也必须行同样的政策,以争取农民的合作。1949年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曾问叶青:国民党何以败?叶青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实施孙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从蒋廷黻到叶青,先后指出了国民党的致命伤在于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最近,台湾一位资深学者在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国民党到台湾后,之所以能成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因为高官们的土地都在大陆,现在是革别人的命。国民党几代学人,也都承认国共成败有其内在必然性,再次证明了历史真相与历史认知所具有的客观真理性,从来都容不得随意篡改。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多种原因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倡言者,除了极少数人别有政治企图,欲借歪曲历史否定我党执政的合法性之外,多数人就其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有两个认识上的原因。
一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一些人看问题,不是将之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做综合的、长时段的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便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来。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党和国家的工作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包括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等,都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损失。但是,因之便将这一时期说得一无是处、一片漆黑,加以全盘否定,却是不客观的。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失误是我党在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发生的偏差,事后也由它自身做出了纠正。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伟大成就,为后30年改革开放和新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看不到失误,就得不出教训。但是,仅看到失误而看不到成就,见木不见林,并不足言客观的历史真相,相反却易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津。
二是囿于个人情感,难以保持清醒的理性。超越情感因素,保持客观的态度,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上述种种失误,伤害了许多人,时光虽逝,往事并不如烟。一些曾不同程度受到伤害的人,心理阴影往往长期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未能超越个人恩怨,自然会影响其知人论世的客观性。极少数人千方百计诋毁毛泽东,很大程度上正缘于此。在这一点上,梁漱溟却显得难能可贵。他与毛泽东曾经发生人所共知的冲突,事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按道理说,他最易受情感驱使而贬抑毛泽东,但事实却相反。晚年,他在回答外国记者关于怎样评价毛泽东的提问时,说:毛泽东晚年虽有错误,但他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仅见的伟大人物,“没有毛泽东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个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百分之百的事实”。如何超越个人恩怨,客观对待历史,梁漱溟为人们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历史虚无主义颠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胡适曾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求历史的真相;二是评其“是非”,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前者,“则多诬古人”;不能做到后者,“则多误今人”。所谓“诬古人”,就是歪曲历史,有辱前贤;所谓“误今人”,就是误导当下,尤其是天真的青年人。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但其为害之烈,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道尽了国人对国史的珍重与国之兴衰间的依存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抹杀历史真相,颠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若任其蔓延,势必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青年中,造成是非不分的思想混乱,瓦解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与目标,从而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这是需要深长思之的。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原副书记、原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