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生财富 绿色增效益

2018年06月28日 16:15:39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作者: 刘玉荣

  春节前的大兴安岭林区,气温零下30℃。库都尔林业局爱林管护所职工宫俊林裹着厚厚的棉袄,正在牛圈忙前忙后。“虽然不生产木材了,但是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明年继续把养殖规模扩大,再养上点羊、鸡。”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脸上满是幸福。

  在林区,宫俊林并非个例,林下产业发展让职工得到了实惠。生活好了,腰包鼓了,职工也从内心里真正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家庭种养殖户、林下经济户如雨后春笋般在林区兴起。据统计,目前林区已有家禽养殖793户,生猪养殖户1500余户。

  王炳柱是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的管护员,在林场的支持下发展起了野猪繁殖,由于冷极旅游的带动,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旅游火了,野猪肉卖得也好了,每年除了养家糊口,还能剩几万。”他说。

  随着林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深入推进和“旅游+”思维的强化,带动了特色种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目前,林区以家庭为单位、以协会为引领的自我发展为主的特种动物养殖业家庭经济户有362户。

  在林区南部,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草资源,加上三河马等良种资源和改良扩繁基础,以马匹为主的畜牧养殖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林区从事马匹养殖235户。在林区东部,经过多年发展,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产业链,现年生产培植食用菌1900多万袋。

  以蓝莓、榛子、大果沙棘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果种植和种苗繁育已初具成效。目前,林区蓝莓人工种植面积达2200余亩,营造榛子林28000余亩、营造沙棘林11600亩,每年可提供蓝莓种苗10万余株、大果沙棘种苗100万株,正在向着生态增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目标迈进。

  为了改变单一的林副产品采集、贮藏、加工现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林副产品附加值,莫尔道嘎林业局白鹿岛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目前,“白鹿岛”牌即食产品已形成了3个系列、34种包装方式的特色产品,2017年,又新开发了“酱腌菜系列产品”。通过与北京首农首食公司合作,产品已进驻北京市场。他们还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扩宽销售渠道,产品已被央视网商城纳入了优先品牌进行网络销售。

  2017年,林区坚持生态优先,在建设和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引导服务能力,加大了政策协调争取力度,探索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路径方式,构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林户“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将绿色富民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和转产职工创业增收的替代产业,大力发展林下产品、食用菌培植、常规养殖、特种养殖等产业,掀起了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转型发展新热潮。

  【记者手记】

  从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到碳汇交易额突破百万元,再到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林下产业发展……林区转型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一年来,科学谋划林区产业布局,研究制定林区林下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与发展双赢,走出了一条效益更好、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色产业发展热潮,催生了产业升级的探索。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立足资源富集、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林区各地正在致力于将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标签 - 大兴安岭林区,绿色产业,林业局,旅游,莫尔道嘎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