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差距依然存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谋划,是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的重要意义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集聚与辐射并存的良性互动过程,即先将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发展后又对其他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迅猛,但集聚与扩散效应不够强大,能量等级还不能完全与国外发达城市群相提并论。我国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创新要素寻找更好空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创新潜力释放到极致,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和质量。欠发达地区要加速吸引中心城市资源要素,承接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布局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科技资源向生产力转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心城市因资源集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比如中心城市“想发展无空间”,建设成本加大,规模效应减弱,存在人口过度膨胀、产业过度集聚、交通过度拥堵、大面积雾霾频现等“城市病”难题。欠发达区域“有空间难发展”,存在要素禀赋先天不足、创新动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等历史性难题。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均衡,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缩短区域差距,实现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既体现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对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人民获得感的时代诠释。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心城市集聚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努力把发展的“蛋糕”做大,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后,以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努力,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的实践路径
以一区多园为抓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心城市应发挥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北京以中关村为重要载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需要,以“一区多园”等形式与其他区域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江苏中关村科技园”“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或基地,先后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23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上海自贸区以“一区多园”模式形成金融、制造业、科创、贸易等多功能集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借鉴北京、上海经验,中心城市不仅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一区多园”为抓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引导创新资源向其他区域集聚。要采取存量用地盘活、空间布局优化、科技园区提升等多措并举,统筹我国沿海、沿边及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加强资源共享、产业转化、政策推广,实现产业融合、功能互补和梯度转移,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总部—分支为引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圳以“总部—分支”模式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飞地经济”模式构建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建设,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承接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借鉴深圳经验,中心城市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以“总部—分支”为引擎推进资源向其他区域集聚。要鼓励中心城市企业与其他区域开展务实性创新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研发在总部、生产在分支机构,以技术辐射、共建联盟、创立标准等方式设立新的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向其他区域转化,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要素流动为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欠发达地区缺乏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发展滞后,质量不高,迫切需要打破中心城市的“抽水机”悖论,加快要素流动与资源共享。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制定人才流动合作协议,推进技术人才资格互认,互派优秀干部和高层次人才挂职锻炼,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社保等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无障碍自由流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强大支撑,加强跨区域发展的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强化人才输出与技术辐射,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进入欠发达地区建立人才创新园,引导高科技人才开展跨区域创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人才引进、挂职锻炼、柔性引进、院士工作站等多种形式打造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活力。要将传统行政区划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技术开发等方面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服务、资质互认等机制,构建要素流动大通道,加强跨区域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吸引中心城市创新资源要素进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以多元化的辐射渠道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完善服务为保障,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欠发达地区缺乏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阻碍了人才等创新要素进入。中心城市不仅要加强一般性要素的输出,更要加强企业服务、科技服务、公共服务等输出,为其他区域完善服务、增强吸引力提供保障,形成“创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制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相关服务政策,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与协作组织,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和考核落实,提升跨部门服务协调能力,建立科学的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强化中心城市名校、三甲医院与其他区域薄弱学校、医院等的“一对一”帮扶,推动统筹社保、养老、医疗等服务无缝对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要帮扶其他区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创新人才进入消除后顾之忧,也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振发展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执笔:陆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