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学生在鸟巢放飞梦想。记者 马寒玉 罗珺 摄
跨越山河,情意绵长。北京,盼望着杂多美丽和谐;杂多,不负重托再次起航。
8月20日,带着父母的声声嘱托,带着同学们的美好祝福,带着老师的殷殷期盼,来自澜沧江源头的60名学生和20名老师一路欢歌笑语,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启了由求是杂志社举办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旅。
心相连,情相依,手相牵。从三江源头到首都北京,足足2500多公里。跨越青海、甘肃、陕西、河北4省,换乘汽车、飞机、火车3种交通工具。
在北京的晨曦中,在嘹亮的国歌声里,在清华的学堂里,在北海公园的清风里……为期十天的“三热爱”活动圆满结束,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在离别的不舍与感恩的泪水中,踏上返程的列车。
归来之时,60张笑靥如花的脸庞上写满了奋进,也写满了感恩。播撒在孩子们心田里的“三热爱”种子,更是一如江源草原上的劲草,叶叶相拥根根相连,焕发出勃勃生机,延展天际。
可以说,“三热爱”活动的开展为国家和民族开启了“筑梦空间”,也为每一个个体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开启
初遇首都,北京你好!
能够亲眼看升国旗,是才仁达杰北京之行的“第一个愿望”。
“以前总是在学校里看升国旗,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次有幸能够来到北京,我第一个愿望就是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看升国旗。”站在队伍中的才仁达杰,是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他心中最向往的那一抹红,将和太阳一同升起。
“我想和鸟巢合个影”“我的愿望是亲眼看到升旗仪式”“我的梦想是考到北京的大学”“等我长大了要带爸爸妈妈来北京旅游”……一切关于北京的梦想,都要从2015年说起——
自1998年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求是人一直在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如何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符合杂多实际的精准扶贫之路?找到推动藏区扶贫工作的长久之策?
治穷必先治愚,扶贫重在扶智。从2015年8月开始,求是杂志社做出了一个创新的帮扶举措——组织杂多学生到北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此,一颗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迅速播撒到了玉树草原。
让杂多的孩子们走出牧区来到首都北京,亲身感受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记于心,践于行。自此,“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活动已经连续办了四届,共有244名师生去北京接受‘三热爱’主题教育,感受国家的强大和巨变。感谢求是杂志社20年来对杂多无私的援助,特别要感谢这四年来,给杂多师生创造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让杂多师生真正近距离的去领会‘三热爱’的主题和‘三热爱’的内涵,非常有意义。”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拉毛措说。
站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看心中的那一抹红冉冉升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品读过去,感知历史;登临长城,感受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去清华大学里看一看,感受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先进教育;在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一睹鸟巢和水立方的风采……
跨越山河,聚首北京。“三热爱”活动已持续举办三年,今年又有60朵“格桑花”感受到了他们人生中颇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到省会西宁,第一次前往北京……对于来自澜沧江源的这60个孩子来说,“三热爱”活动就是一趟心灵的旅程,十天里,他们看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成就。旅程虽然短暂,但收获却会令他们铭记一辈子。
随着“三热爱”的种子撒向广袤藏区,一朵朵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不断汇聚起爱的大能量。而这些,只是求是杂志社帮扶杂多县的一个缩影;只是玉树教育发展迎来春天的一个缩影;只是大爱汇聚三江之源的一个缩影。
携手
一个深居高原,一个开放发达。原本,杂多和北京隔山隔水,相距千里。因为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促成了杂多与求是杂志社的“亲戚缘分”。
时间回到1998年,一场特大雪灾降临杂多,也就从那个时候起,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距离杂多县城40公里的昂赛乡苏绕村,有一排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平房,见证着求是杂志社对杂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帮扶,讲述着求是杂志社和杂多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彩故事。
一山一城由此“结缘”,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走到了一起。
杂多,如同大多数藏区一样,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人没走出过大山、高原。20年来,求是杂志社各级领导情注高原、心系杂多、爱心接力,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教育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
从最初给牧民送畜种,到兴建希望小学,从支援办公交通设备,到解决“通电”问题……求是杂志社在20年的帮扶实践中,不断探索定点帮扶高原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送去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帮助杂多人民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快步向前。
党的十八大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求是杂志社聚焦精准扶贫,先后有20多名局处级干部到杂多调研,不断探索搞好杂多扶贫工作的新途径,同时派挂职干部和村第一书记到杂多开展帮扶工作,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杂多对所有人口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全覆盖,保障全县人民的健康。
20年的帮扶,从最初的送钱送物到现在的智力帮扶,组织“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是智力帮扶的最好体现。“三热爱”活动连续起航四年,共有244名中小学师生接受了“三热爱”教育,正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所言,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昂闹村小学是离澜沧江源头最近的一所学校。这里的海拔有4700多米。
“这么多年,我目睹了昂闹村小学的变化,从一排土房子变成现在的一栋崭新的教学楼,也见证了杂多教育的变化,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杂多县扎青乡昂闹村小学老师闹布求加感慨道。
如今,不仅仅是杂多全县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玉树州也在北京援建的光芒下,各项事业和民生发展也迎来了蓬勃的春天。
筑梦
“挂真切,挂真切……”在玉树州人民医院的眼科病房里,一位身着藏袍的老人坐在病床上,竖起大拇指用藏语对医生表达着自己的感谢。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当地不少居民都饱受眼科疾病的困扰,援青医疗队来之前,州人民医院的医生没有进行白内障手术的能力。
2016年8月以来,青海玉树指挥部在对口支援玉树州的工作中,分两次安排10名医疗专家进驻玉树医疗机构,“组团式”医疗援青工作让玉树的医疗水平大幅提高。据悉,2018年在医疗教育方面,北京将投入资金7869万元援建玉树。
而这仅仅是北京援建玉树州的“冰山一角”。
三江之源,唐蕃重镇。然而玉树被人们记住并且熟知,是2010年“4·14”的那场地震。也正是从2010年起,北京开始了对玉树的对口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玉树在全国人民的哺育下涅槃重生。
“2018年计划投入援青资金近5亿元。”据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王都伟介绍,北京市今年计划投入援青资金3.33亿元,安排新建和续建项目64个。此外,还有分三年拨付完的3亿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今年有1.25亿元已经到位,这意味着北京今年将给予玉树4.58亿元援助。
从输血到造血。“拒绝等靠要,脱贫不返贫”、“扶贫必先扶智”……2016年以来,北京累计向玉树投入对口支援资金6.03亿元,先后实施项目64个,累计带动4.5万人脱贫。为进一步帮助玉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北京注重有限“输血”与无限“造血”相结合,深化人才智力支持,让玉树在未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在玉树州曲麻莱县,北京援建了一处牧民城镇化技能服务平台,提升当地群众的工作技能,为当地牧民开展“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就业创业。
“通过县上开展的技能培训我走上了学习的道路,每个月还能领到生活费,现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希望学成以后能改变自己的贫困现状,走上致富的道路。”通过这个平台,牧民多才让学会了一门新的手艺。
另外,北京对玉树的智力支援,“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据介绍,来自北京的发改、医疗、教育、园林绿化等领域100余位专家到玉树现场指导相关工作,同时,北京大学等5所高校也为玉树干部提供研究生跟班就读学习,组织80名干部教师赴北师大研修,进一步帮助当地“智力扶贫”。
今年6月,北京首农集团、北京首旅集团与玉树州签订协议,共同出资成立公司,为玉树的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添动力。据悉,玉树当地的不少企业于去年参加“2017青洽会”、北京市对口支援地区特色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在扩大玉树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为北京乃至更多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了多元消费选择。
初秋时节,登顶玉树当代山,俯瞰全城,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尽收眼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北京援建的涓涓暖流。随着教育援建系统化、医疗援建品牌化、社会帮扶多元化、文化援建特色化的不断推进,北京对玉树的支援全面开花,各领域发展欣欣向荣。
8年间,从灾后重建到对口支援,北京向玉树源源不断地送来希望与温暖,正如玉树人发自内心地感慨:北京是玉树的恩人,更是我们的亲人。
远航
“草原笑脸”见证着藏区民生发展的速度,也见证着发达省份对口帮扶的温度。
曲萨达瓦央宗是一位耳疾患者,长期的疾病让这位藏族小姑娘自卑且脾气急躁。有一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带领团队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义诊,经过检查,认为她的耳疾是可以治愈的。于是,在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医院副院长涂攀牵线搭桥下,成功为小央宗植入人工耳蜗。之后,小央宗性格变了,变得开朗了、活泼了。
温暖,来自藏区一个小家庭的重获新“声”的喜悦,也来自一个地区携手并进的发展变化。
建项目、做产业,对口帮扶“从鱼到渔”。 2010年起,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藏族自治州,从此,江苏省、海南州开始了东呼西应、携手并进的全新探索。2017年,海南州全年65个援建项目中,江苏省安排项目就占到59个,援建资金达29931万元。援建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占年度援青资金总额的80%以上。
“一大一小”两个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对口援青工作的丰硕成果,镌刻着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也记录着全省藏区发展的日新月异。
“大手”牵“小手”同心向前走。得益于对口援青工作的开展,目前,共有6个发达省市、3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8家中央企业承担着对口援青任务,其中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州、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州、山东对口支援海北州、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州,各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也都有各自结对帮扶地区。
走进今天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的春天,在州民族体育馆前的塑胶跑道上,人们舒筋展骨;尖扎的夏日,在城市中心的津缘广场上,人们在亭台间休闲纳凉;河南的初秋,瀞度水厂的职工为牧区新学年的贫困儿童送去新校服和学习用品;泽库的冬日,拉格日村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假日宾馆里,牧民分红正忙,笑声朗朗……
“感谢您,用无私奉献和付出让我们开始编织人生梦想,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感受到家的温暖。”今年6月21日,山东省聊城市幼儿师范学校会议室里,充满着依依惜别之情。第二批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14名幼儿和小学教师,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紧张培训,即将踏上返乡的归程。
自2010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浙江省伸出饱含真情的援建之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浙江援青队伍,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八个地区展开了全方位支援,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个个工业园区,凝聚着千里之外的“浙江力量”,成为连接西子湖畔与瀚海戈壁的真情纽带。
从黄浦江畔到三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高寒牧区,为什么来果洛援青?是什么把果洛雪域高原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上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自2010年7月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省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从人才、资金、物资和技术等多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果洛工作。
如缕缕春风,如阵阵花香。对口援青工作开展以来,援受双方始终把教育、卫生援青放在突出地位,在藏区“济困助学”等方面发挥了济困扶危的效应。近年来,对口支援更加聚焦脱贫攻坚,各市州与支援方一道,适时适度调整援青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援青资金项目进一步向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户聚焦,主要用于贫困户住房改造、医疗保险救助、脱贫产业发展和教育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确定由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更让相距千里的青海与江苏,携手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共同描绘小康梦的同心圆。
有了帮扶的温暖,距离不再遥远。自2010年援青政策实施以来,高原儿女沐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恩露,向着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