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人才信息和资本流动、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播、各国人民交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的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1978年的1.8%增长到2017年的15.2%,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3万亿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动力源和“稳定器”,是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是各国拓展商机的大市场,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交流、合作、发展机遇,释放更大开放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发展了自己,也惠及了世界,互利互惠、共同进步。中国的开放是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平等互惠、合作共赢是中国开放的最基本原则。
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通过高质量对外开放牵引乃至倒逼对内深化改革、技术水平和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并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靠开放赢得发展空间。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增加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对外经贸和投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从靠政策优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市场换技术等初级开放,逐步转变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等高级开放。2019年7月30日起,外资进入船舶代理、城市燃气、电影院、演出经纪机构、增值电信、油气勘探开发等限制将进一步放宽或取消;较大幅度增加鼓励外商投资领域,支持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开放领域越来越多,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加强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维护创新创造者合法权益。
通过引进来,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及商业模式等问题;通过走出去,了解到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与竞争态势,加强了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力度,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带动了我国企业有效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服务链,实现了贸易和投资带动增长的发动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升级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活力。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到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到大幅降低关税总水平至7.5%,进一步放宽银行、证券、汽车、通信、文化、基础设施、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商贸服务、商贸流通、技术服务等领域市场准入,既拓展了中国企业和老百姓的生产、服务、消费选择空间,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发展机遇,与中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必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开拓互惠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三、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通过改革创新,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实现了经济增长从过多依赖商品出口、投资,循序渐进地转化到更多依赖创新引领、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内需支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我们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加工制造业发展迅猛,许多行业企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形成竞争新优势,竞争力持续提升。2018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了《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以89.02分排名第13位,两年累计上升了12位。根据世界银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从2017年的78位跃升到2018年的46位。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前行。
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制度红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持续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适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技创新自主权、大幅度减税降费、通过《外商投资法》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方案密集推出,积极营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内外资企业规则统一、平等对待,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让海内外企业家放心办企业、安心搞经营、专心致志抓研发、心无旁骛做实业。从生产供给端入手,积极研判市场变化态势,加强宏观调控,促成市场运行更加有效,切实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新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从而激发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开放。
新时代,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将更加持续深入,加快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更高水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为基础的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我国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2019年6月,在G20大阪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采取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等举措,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在开放交流合作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日益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达到52.2%,2017年进一步增加到57.5%。但是,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足。为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当前,应深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开放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更加协调,让开放的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创造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营造有利市场环境,尊重、保护、鼓励创新”,在强化市场导向和开放合作创新的营商环境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研发与制造能力,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我国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为主体,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我们要提倡国际创新合作,超越疆域局限和人为藩篱,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让创新成果得以广泛应用,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只有充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国内外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领域,才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创新节点和网络,实现自主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由“跟跑”变“并行”和“领跑”。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速,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更快,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爆发性。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集中发力高端制造业,一些新兴经济体则依靠低成本优势加快布局中低端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上下游产业的“双重挤压”。因此,我国需要从开放型创新迈向构建开放创新体系,运用产业链、创新链思维,以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的视野进行创新战略布局,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科技前沿,对标国际标准,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入研究变化态势,熟悉运用国际经贸、投资、科技等规则,保障交流合作创新的谋划和有序推进。着力构建“有效的市场”与“有效的政府”,充分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国家企业冠军”或“技术创新领跑者”举措,确立我国创新领军企业支持体系。鼓励支持本土一流跨国企业通过价值链整合和供应链再造,加快建立海外研发及技术交流合作中心,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引进来的层次和效率,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增强转化能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尽快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推动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整体、持续提升。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坚定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
(执笔:曾凡银,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