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邓前堆:月亮照亮行医路

2019年11月16日 12:05:06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记者 张勇

  怒江大峡谷西岸高黎贡山山梁上有个石月亮,那是傈僳族人民祈福的圣地。怒江东岸碧罗雪山下有位怒族乡村医生邓前堆,36年来奔波在怒江两岸,在石月亮的注视和陪伴下,走在乡村出诊的路上。

邓前堆为患者治疗。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溜索医生

  “膝盖这里的窝窝就是我过溜索受伤的地方,这是我当医生第二年时出的事。”邓前堆拉起右腿裤脚给记者看,只见膝盖一侧还有浅浅的疤痕。35年前,当医生才一年的邓前堆刚学会滑溜索过江,有一次,因速度过快,他的右腿撞在对岸固定溜索的岩石上,一个多星期不能走路。

  今年10月10日,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卫生室,邓前堆忙着给患者看病,稍有空闲时,才断断续续地对记者讲述自己36年间的行医故事。

  1983年,初中毕业不久的邓前堆得了痢疾,被村医友尚叶治好。此后,他跟着友尚叶学医,到乡卫生院培训,成为一名村医。拉马底村有一半多人生活在怒江西岸,当时江上没有桥,两岸群众只能滑溜索过江。邓前堆每月全村巡诊一次,到江对岸出诊四五次,每月他至少在怒江上空滑10次溜索,风雨无阻。

  怒江江水湍急,旋涡丛生,掉进江中一般无生还可能。邓前堆就在怒江上空的溜索上穿行了27年。他由此被媒体报道为“溜索医生”,他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修桥,直到2010年,两座被称为“连心桥”的人行吊桥和公路吊桥终于横跨拉马底怒江两岸,乡亲们终于告别了溜索的日子。

  农家医生

  邓前堆为村民治病的地点不止在医务室,还在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10月10日下午,记者随挎着药箱的邓前堆来到拉马底村培建村小组一农户家,邓前堆熟悉地走到楼上的卧室,看望瘫痪在床的傈僳族村民娜付博,为她量血压,叮嘱她按时服药和翻身。几个月前,娜付博因为高血压导致右半身瘫痪,去州医院住院治疗回来后,邓前堆多次来为她检查身体。

  “以前卫生室只有我一个医生,要去路远的村寨为患者治疗时,经常要带上两天的药,第一天去患者家输液,晚上住在患者家,第二天输完液再走回诊所,第三天再去,第四天回来,经常一个月七八天住在患者家。”邓前堆说。

  邓前堆及卫生室同事原本服务石月亮乡拉马底村1100多人,加上他们主动服务的相邻的马吉乡布旺村小组的100多人,这1200多村民的健康便成了邓前堆心中的牵挂。

  月亮医生

  “当村医36年来,您有没有动摇过?”记者问。

  “我没有动摇过,我媳妇劝过我不要干了,我说病人找我,我不去怎么办?”邓前堆回答。

  邓前堆妻子的疑虑不仅在于村医的辛苦,还在于待遇低。2010年以前,邓前堆每月只有200元工资,近3年增加到2000元左右。由于过度劳累,55岁的邓前堆身患高血压,在2013年得了白癜风。但他不在意这些困难,他坐在卫生室大片掉皮和破洞的椅子上,打开几本门诊日志给记者看,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满了病人的基本情况。他又从柜子里抱出一堆处方,略带自豪地说:“每个病人都有清楚的记录,去年看了1206个病人,今年到现在看了970个病人。”

  邓前堆还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范志新去读州卫校,范志新毕业后又自愿回到拉马底卫生室当村医。

  8年前,邓前堆肩挎药箱滑溜索过怒江的照片视频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和荧屏,邓前堆被评为全国优秀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国庆期间,邓前堆到北京接受“最美奋斗者”颁奖,光荣地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会后第二天就匆匆赶回怒江,回到与他相伴36年的村卫生室。

  “只要身体可以,乡亲们还需要,我就一直当村医!”邓前堆坚定地说。

标签 - 医生,溜索,行医,1983年,患者
网站编辑 -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