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密码自在山川

——湖北恩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9年11月17日 09:40:1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记者 李春林 彭景晖 夏静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当《龙船调》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如飞鸟归林,月落空山,大峡谷回归一片空幽。“妹娃子要过河啊,哪个来推我嘛……”土家族儿女的恋歌余音渐远,融入风声水声,飘散在群峰沟壑。良久,观众才从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剧中醒来。

  11月,天气转凉,恩施大峡谷实景剧《龙船调》的演出现场掌声持久,热情高涨。游客们惊叹这里的山川、历史和文化,爱上了这里淳朴的人。而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眼前的演员,这些土生土长的村民,曾在这个大时代怎样作出抉择。

  机遇在历史的传承、发展、变革中回旋激荡,恩施文化须突破难关,冲出深山,走向世界。恩施人曾审慎打量:我们以及后代所栖息、所留恋、所追寻的乡土,应该是什么模样?他们最终在这山川之中,找到了答案。

  自然的韵律,世界会倾听

  谭桂英2006年回乡做导游前,在城里已经生活得不错。老乡们谁也没有想到她回来给人唱龙船调,这能是正经事?跳出山窝的凤凰哪有往回飞的?

  那时,务工潮在中国大地涌起,进城的年轻人中,谭桂英是佼佼者。老乡们的意识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离家的日子很无奈。乡愁,在追求富裕和守望家园的矛盾中纠结。

  生活在恩施大峡谷的村民长期守着绿水青山,却度日艰辛,横亘在眼前的大地缝,让很多想走出大山的人望而却步,像谭桂英一样走出去的能人不多。这片山水有一天能惊艳世界?没人敢想。

  “见过城市喧嚣,才懂得它珍贵。”对生长在大峡谷的谭桂英来说,龙船调不只是歌谣,更是生活,是草野的青、泥土的厚、人性的真。她选择把这古老的韵律唱下去,深信外面的世界会倾听。回乡!她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湘渝交汇处,雄踞在万重山水中。清江穿山越峡,蜿蜒于山峦坝子。这里山川雄奇俊秀,却长期阻隔着先民与外界交往;民俗文化独特瑰丽,却长久地蒙着神秘面纱,“养在深闺人未识”。

  大峡谷标志性景观“一炷香”是一根孤傲的石柱,高150米,底部直径6米,最小直径4米,在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罕见,被外媒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可在过去,它被村民唤作“一把刀”。

  “像刀一样悬在脑壳顶上,吃不得,啃不动。”贫穷中挣扎的人无暇顾及美景,浑然不知这就是“金山银山”。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千百年来,诗人笔下的这片山水渗透着愁苦,充斥着荒蛮。

  2004年8月,中法联合探险队来到恩施,意外发现大峡谷的绝美容颜——万米绝壁画廊、十里深壑幽长、百座独峰矗立、千丈飞瀑流芳,这“世界地质奇观”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不分伯仲,从此恩施大峡谷声名远扬。

  前所未有的机遇来了,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旅游发展几十年,同质化、过度商业化透支着这一朝阳产业。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如果不能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我们要走的仍然是一条老路。”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福先回忆道,“我们起步不算早,能看到不少地方发展的教训。旅游资源宝贵,不能蛮干。”

  从长计议,学习国内成功案例,向世界借鉴经验……直到2006年,恩施大峡谷才谨慎地走上开发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条开发之路始终围绕着“绿色”和“民生”铺展,保护生态是一切行动的前提,村民的生计、尊严和幸福,是所有方案最重要的考量。大峡谷景区先后引导当地近400人创业、632人就业;林地流转,346户居民所得补偿均收入达20万元;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当地村民都作为主人公参与进来。

  村民在干部们的行动中看到希望,在景区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2012年起,谭桂英与“土家幺妹导游团”的姐妹们开始尝试创新,做不一样的导游。

  大峡谷的山水间,从此长久地回荡着姑娘们的歌声,她们把从小耳濡目染的土家族“女儿会”讲给游客,把当地人的浪漫情怀唱到互联网上。“从来没这么踏实和自豪,今天做的事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后人。”谭桂英说。

  人们在发展中找到了归属,曾经封闭的大山畅通无阻。2015年,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从北京传出,恩施第一时间在“扶贫”和“旅游”的黄金交汇点乘势而上,铺开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画卷。中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踏进,恩施的旅游业健康发展。

  2016年2月,恩施州成为全国首批地市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2018年3月,《恩施州全域旅游规划》颁布实施,州县、政企、区域之间联动起来,全域旅游新格局逐步形成;

  2018年年底,恩施大峡谷旅游产业扶贫经验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扶贫的成果如同当年大峡谷被发现,让世界惊叹。

  谭桂英如今担任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经理,她仍坚持在导游工作一线,给游客唱龙船调。她眼前美丽如画的景区走廊,正是她儿时翻山越岭打柴的那一条路。

  清江之畔,讲述当代恩施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词,已汇入龙船调的旋律。那条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云龙地缝,后来被各国游客唤作“地球最美丽的伤痕”。

  鄂西有名城,遗世而独立

  青山入眼,玉带绕城,恩施州咸丰县唐崖古镇人流如织。

  唐崖土司城的核心区,墙基裸露,石阶层叠延展。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建于明天启年间,镌刻的大字“荆南雄镇”“楚蜀屏翰”,默默讲述着土司城昔日的威严与繁华。

  “它是我国格局最清晰、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址之一。”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主任白斌介绍,唐崖土司城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是中国古代“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管理智慧的见证。漫长日子里,土司城矗立在鄂西,除了风雨,再没有外力侵蚀,遗世而独立。

  党的十八大之后,恩施州委州政府全面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利用的艰辛探索。2013年12月,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建立,开始履行保护管理职责。《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规划》等法规相继出台,为更深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历史上,恩施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望中原,周遭都是高度开发的农耕文明区,但水道险急、群山阻隔,任几千年封建王朝更迭,恩施始终塞于一隅。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历朝流官不进来,当地文化出不去。这片文化“孤岛”沿袭了381年的土司制度,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才废黜,成为中华大地最后一片改土归流的土地。

  “那样的环境里,恩施的先民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文化的尊崇。”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政策法规科科长杨善文介绍,“他们在自然中保留了本真的天性,创造并传承着属于民族的文化。”

  可这条路,不好走。

  “天上乌云层层盖,头上又压几坨岩,一束鲜花遭霜打,一颗明星土中埋。”今天,人们仍能从古老的山歌中,品读恩施先民保留自己文化的艰辛。改土归流之后,当地人的民俗曾遭受干预压制。为实现文化统治,清政府强行中止当地许多文化事项。男女相聚而歌的摆手舞被禁止,民族服饰、居住方式、家庭制度等传统习俗被勒令更改。人们把满腔愤懑写进了山歌,任统治者如何压制,他们执着地将本土本民族的习俗文化心口相传。渗透于生活点滴中的文化遗产,留存下来了。

  唐崖河奔流不息,穿过岁月的幽谷,一路欢歌。新中国成立,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老百姓成为唐崖土司城的主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开启了新时期各民族团结共处、守望相助的时代。2015年7月,“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灵山秀水孕育的文明。

  那份本真与执着在今天体现出远见卓识。土司城3街18巷36院的基本格局仍在,墙垣清晰可辨,土王墓葬、夫妻杉等数十处遗迹得以留存。曾经的文化“孤岛”成为文化胜地。

  活态传承如次第盛开的山花

  “打起那个巴山鼓啊,跳起那个撒叶儿嗬啊,生生那个死死呦,喊成了古老的歌……”高亢的歌声响起,谭学聪把自古流行于恩施巴东的“下里巴人”撒叶儿嗬,带上大雅之堂。

  51岁的土家族汉子谭学聪嗓门依然清亮。这位“土家撒叶儿嗬”的传承人在土家女儿城的民俗博物馆,带领村民唱山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尽在歌舞中。

  相传,撒叶儿嗬源于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古代战舞和祭祀仪式。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撒叶儿嗬起源的历史文献《隋书·地理志》记载:“邻里少年,各持弓箭……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恩施先民豁达的生死观在这独特的艺术形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2014年,撒叶儿嗬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国少数民族先民处理天、地、人关系的理念,以苍凉古朴的歌舞形式被外界认识、认同、欣赏,盛开于世界文化的园林。

  过去,艺人的才学只传子孙,保证家族内部世代掌握技艺。今天这样的局面早已打破。“撒叶儿嗬不姓谭,它属于整个恩施,属于中华民族。”谭学聪认为传承和授艺是自己的使命。多年来,他奔走于巴东水布垭、野三关一带,培训技艺,带领村民去往各地参加演出和比赛。

  活态传承,如山花在这大山中次第盛开;文化自信,以简单纯朴的方式在人群中传递。谭学聪说,在恩施,像他这样的民间艺术工作者还有很多。

  土家女儿城,2013年开始运营的特色风情古镇,如今已成为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基地。内设的民俗博物馆、实景剧院,为大气磅礴的摆手舞、婉转悠长的哭嫁歌提供了广阔舞台。继谭学聪之后,南曲传承人向正轩、堂戏传承人谭文署、皮影戏制作表演传承人张厚鲁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会聚于此。

  “自治州相继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了法制化保障。”胡福先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群山大川环抱中的恩施走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冲出深山,去到远方’。”

  《龙船调》《土家女儿会》《六口茶》最终唱到韩国、巴基斯坦,唱到了欧洲;恩施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想要的模样: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宜居与宜业诗意地联结起来,让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于是,游客可以在恩施的艺术盛宴中步入人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的境界。

标签 - 龙船调,遗址管理处,旅游,山川,游客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