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关于敦煌文化 习近平这样说

2020年01月31日 13:01:02
来源: 学习中国 作者: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千年时光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敦煌故事。8月19日,习近平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内涵。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繁华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敦煌化为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互动和交流,在这里汇聚、在这里沉淀;各种文化、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在这里凝结、在这里升华。在这里,各种文化形式得以充分表达,各种文明形态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互相交融,敦煌文化不仅充分展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对国粹的传承和保护。国粹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是向世界展示的名片,更是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底蕴。敦煌文化被誉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5座。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支撑点,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就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广泛地开展文化交流,才能不断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养分,才能更有效地为国粹保护注入更多元的要素。

    推动敦煌文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建设是国之利相连、民之心相通、命之共相望的重要载体。敦煌拥有包括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3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265处文物点,古老的敦煌文化吸引了大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围绕莫高窟文化遗址,形成了独特的敦煌学,成为开展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壁画塑像修复及工程加固等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敦煌被赋予“一带一路”合作中“民心相通”的使命,自2016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给敦煌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而敦煌文化也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着文化涵养。

    让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出土文物,本身具有国际化的禀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要充分展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成果。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讲好敦煌故事;要贴近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拓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科研人员是敦煌文化保护的骨干力量,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敦煌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走科技保护之路,在文物安全、环境监测、治沙固沙、壁画病害机理研究、壁画和塑像修复、崖面裂隙灌浆与防风化加固以及石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称赞和肯定。近年来,愿意到敦煌从事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一大批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被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习近平指出:“要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

    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进一步加大保护的力度、深入挖掘蕴藏在敦煌石窟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大力推动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

标签 -
网站编辑 - 刘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