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场疫情的中心——武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建筑工人源源不断涌向战“疫”一线, 如一股股新鲜的氧气输送进武汉疼痛的肺叶。医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取得的每一次进展和传出的每一声消息都紧紧牵动着国人的心,大家明白,对病毒多一分了解,就离战胜疫情多一分希望。
1月26日大年初二,被疫情席卷的武汉还没有喘过气来。航空工业规划医药工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医药院)党支部书记姜振华接到了一通来自某生物疫苗企业的电话,对方询问医药院能否立即接手该企业的P3实验室咨询任务,并且由于时间紧迫,必须在6天内就提交立项报告。
该企业提到的P3实验室是指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主要用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预防性人用疫苗的应急开发,其中最紧急的就是用于目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用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必须能够确保工作人员在处理含有致病微生物时,不受实验对象侵染,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此外,该企业要求实验室具备P3级别病毒研究、疫苗小动物检测及疫苗中试生产三个部分,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
面临这个特殊时期的高难度任务,医药院领导班子丝毫没有犹豫, 立即向上级领导进行请示,并获得了批准。上级领导的支持加上医药院领导班子的决心,意味着这项紧迫的挑战已正式到来。“最近一直在担忧疫情的发展,所以接到任务的时候,我的内心热血沸腾,能让我们为对抗疫情做一点贡献的时候终于来了。”医药院院长魏绍辉说。
随即,一支由23名资深医药工程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诞生了。正值春节假期,团队成员们四散各地, 面临突如其来的任务,临时组建起的微信群里汇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医药院工艺专业主任工程师李锦秀是本次被选中的团队一员,主要负责任务中最先开展的工艺专业部分,他说:“对任务,我们能接、敢接,除了信心之外,更多的是拥有一定能够完成好任务的责任心,这是我们航空人最基本的态度。”
项目成员正在视频会议
任务重大,急如星火。若按照以往的正常程序,完成这样一个高规格的P3实验室立项报告需要按顺序进行数个步骤,将耗时一个月左右。如今要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拿出成果,团队决定打破常规,多线并行。负责工艺专业的人员提出总体要求后,散布在不同经纬上的各专业人员同时行动起来了,微信群成了头脑风暴的现场,一个个灵感的火花接连闪动在白天和黑夜。
事实上,医药院上下能够果断接下任务,并迅速开展工作,靠的不仅是满腔热情,更多的是依靠雄厚的专业技术储备。2007年,医药院项目总监杨勇就带领团队完成了对P3实验室的设计研究课题,“开展这个研究,一方面因为这是国家建设的需求, 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工作当中及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杨勇说,“这次疫情过去后,我们会继续钻研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卷土重来,面对科研医护人员急切的委托,杨勇第一时间将当年储备下的研究成果提供给了团队和客户,为团队顺利展开工作和客户及时掌握专业建议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技术储备能够使我们尽快进入到设计状态中去,如果完全从零做起,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李锦秀说。
大年初七,杨勇梳理了各方组员的设计成果后,形成了立项报告的初稿,经过团队对报告最后的严密审校,大年初九,杨勇按时将完整的立项报告正式交到了客户手中。在80页的文本中,一座崭新的P3实验室“跃然纸上”,该实验室采取“夹心”式结构,顶层负责通风排气, 底层用作废液排放,中间部分为核心实验区域,使用起来将既灵活又节能。“我们经过国内外多方咨询和仔细考量,确保最终拿出的设计成果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勇表示,“将来我们这支队伍会进一步在P3生物实验室领域拓展能力,使我们在生物安全防控及疫苗生产等工程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仅仅6天,医药院团队敢于担当, 不负使命,他们秉承着航空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施展出打造航空军品的过硬业务能力,完成了一份国内首个同时具备三种功能的P3实验室立项报告;仅仅6天,医药院团队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展示出了航空人的“中国速度”;仅仅6天,医药院团队与未来将要在这个P3实验室里和病毒展开较量的科研人员完成了一场心灵的交托。
“请你们相信航空人的敬业精神,我们有能力将这次P3实验室项目建成国际一流标准的精品工程, 请你们放心使用!”杨勇对那些将会日夜奋战在这间P3实验室的“白衣战士”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