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所追求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试图重新整合城市生态,从根本上减少疫灾发生的可能。城市健康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当是在生态系统内各生物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共生发展,形成稳定的生态秩序。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循环纳入生态规划之中,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在疫灾的反思中,北京的生态规划应强调植物生态、动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对与生态规划的重要关联;营建人、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规划要从“以人为本,人定胜天”转变为“人天和谐,天人合一”。必须加强生态规划中生物链的内容,强调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生物健康也应该成为北京城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北京历次重大疫灾,分析疫灾发生时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动物性病毒是导致疫灾数量明显增长的重要原因。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工化的生态格局改变了自然多样化的生态基质,影响了城市与自然之间本来的生态平衡。
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古代,人类的活动对于自我生存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自工业革命以来,以效率和产值著称的工业化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大大损坏了生态中的自然安全格局。人的活动范围已超出自然所能维持的最低限度,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了自然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内,自然化的生物群落慢慢向单一化转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平衡被破坏是动物病毒性疫灾发生率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保证公共卫生、维持公共健康”,是公认的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前提条件。城市疫灾属于重大卫生事件,城市规划所肩负的城市发展任务决定了城市规划必须首先关注健康的需求,不仅是人类的健康,也是生物、自然系统完整的健康。城市生态规划应回答关于城市与自然的健康问题,应在疫灾防止、杜绝发生、发生后的治理、管控方面有所思考,有所应对。
城市生态规划以考虑生态文明为基本准则,以生态伦理为终极理念。关注自然界的一切物种,人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并不应该是决定性的一员,生物圈(人、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相互依存的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壤)中的一个整体。这是城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城市生态规划探寻生物之间、环境与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将人工环境纳入自然环境当中,寻求均衡与和谐,城市人工系统应遵循自然系统的规律,应完美地和谐统一于自然系统中。并且通过生态伦理的法则建立生物(人、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链接关系,形成相互依托的制衡关系。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良好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应形成系统整体、相互依托的生物链条,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相互依存的能量支撑,利于减少、甚至杜绝动物性病毒相互异种传播。因为强大多样性的动物病毒可依附某种动物体,相互形成生物链,完善的病毒寄生动物的链条系统可以减少对人的侵害,减少病毒对异类物种特别是人的伤害,杜绝动物性病毒疫灾的发生。
现代城乡空间的生态规划将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性的城乡规划原理进行整合,将城市与乡村看作涵盖了自然生态和符合生态的有机体。用生态学的方法来控制城市内病毒的产生与发展,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在包含水、空气、阳光等要素的环境层级上加入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层级,实现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渐渐形成的趋于完整的生物链,从根源上抑制了疫灾的发生。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