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2020年05月02日 11:05:15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童 萱

77岁的患者刘玉忠康复出院。 (资料照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远程会诊。 (资料照片)

  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童 萱

  “刘爹爹,回家后要好好吃饭,这是命令,司令员命令你早日康复!”4月1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8东护士长李进一边扶着刘玉忠出病区一边亲切地叮嘱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将您转过来的时候特别交代了,这5天您表现特别好,回家后要继续好好表现。”

  77岁的刘玉忠是位老战士,曾获得过二等功。3月27日,是驰援武汉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10东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第50天,接到撤离通知后,将病区里最后7名患者转至医院其他病区,刘玉忠就是其中一位患者。在该院47天的精心治疗后,刘玉忠被转至同济医院负责的缓冲病区接受进一步观察,经过了5天观察和治疗,刘玉忠终于可以出院了。

  “司令员命令你早日康复”

  “刘玉忠年纪比较大,本身还有多种基础病,其中患有10年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刚入院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92%,还有阿尔茨海默症。”说起这位特殊的病人,吉大一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队长、副院长吕国悦记忆犹新。

  2月10日凌晨,因连续8天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斑片感染,刘玉忠被收治进中法新城院区。

  “情绪极其不稳定,拒绝治疗,不戴口罩,不听劝阻,不好好吃饭,无论怎么沟通,他就是不肯配合。”负责照顾刘玉忠的护士邰丽烨回忆,与家属沟通后才知道秘诀,在他不配合的时候只要传达是“司令员命令”,他就立马执行。

  “刘玉忠的病情发展很快,在高流量吸氧状态下,他的血氧饱和度也只是勉强维持在89%,无创呼吸机对他已经无效。2月17日,我们紧急为刘玉忠做了气管插管,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负责给刘玉忠制定治疗方案的心血管病中心郑杨教授介绍。

  原本以为用了有创呼吸机后情况会有所好转,没想到刘玉忠病情还是急转直下。2月18日夜里,刘玉忠出现心律失常,从房颤到二联律再到频发性心动过速。精准药物注射、间断胸外按压,医护人员寸步不离看守着他,经过一夜治疗,刘玉忠的心跳终于恢复正常。

  精细的治疗方案,24小时随时调整,呼吸支持、药物支持、营养支持,日夜陪守……26天后,刘玉忠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成功撤离呼吸机,拔掉气管插管。入院治疗的第37天,刘玉忠可以下床活动了,在护士的搀扶下围着病床走了两圈。

  3月27日,刘玉忠入院的第47天,已经可以独立行走,按照“司令员命令”,他一天三次围着病床适量活动。

  “刘玉忠是第一批病人。一天护士帮他做康复训练和床边活动的时候,他突然给我们敬了个军礼。”说到这里,郑杨教授有点儿哽咽。“这是一个老战士给我们敬礼。那一瞬间我觉得只要国家需要,病人需要,我们就应该来,来得值!”

  一个病区6位科室主任

  “因为ICU床位有限,不可能所有危重症患者都住进ICU,我们必须自主营造ICU救治环境,主动承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吕国悦说,他们医院相关专业的科室主任全来了,共有6位,包括心血管病中心老主任郑杨教授、重症医学科二组主任张东教授、心血管病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王宇石教授、胸外二科副主任李洋教授、胃肠内科副主任张楠教授、超声科副主任王东轩教授,再加上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心脏外科、心理卫生科等20余个科室共34位医生,100位护士,“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完成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除了一线医疗团队外,吉大一院还有后方智库团队24小时在线给予远程支持。因为重症医疗区患者多为高龄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为精准施策,对症治疗,医疗队组建了一线专家团,与吉大一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胆内科、心血管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等10余位专家组成的后方专家团,针对疑难危重病例,不定期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系统全面细致的诊疗方案。专家团还建立了24小时在线微信工作群,随时回应一线医护咨询和在线会诊研究治疗方案。

  2月25日,医疗队紧急从长春调配6套视频语音系统投入使用。一套放在隔离区,通过语音和视频帮助隔离区外医生直观了解隔离区情况,近距离观察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诊治如临其境;一套放在工作区,隔离区人员也能看到工作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遇到情况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无障碍、无间隙沟通;还有一套放在驻地酒店,这样即便是医生下班回到驻地,也可以随时通过这种方式与隔离区内进行密切联系和沟通,达到床边会诊的效果,实现了病区、工作区及驻地三地互联互通,及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减少医疗盲点。

  “刘玉忠心律失常的那天晚上,这套视频语音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情况紧急,值班医生在床旁,郑杨主任在驻地休整,从驻地赶往病区需要近1个小时,而抢救需要分秒必争,因此郑杨主任通过视频系统实时指导和监控,包括心电图、采血气、用药、心肺复苏等。”吕国悦说,“这套系统除了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通之外,医生的手机也能够加入到互联互通中,极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和救治效率。”

  危重症患者专人专护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隔离区连续工作,给原本繁重的护理工作又增加了更多困难。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得到连续优质的护理服务,吉大一院因地制宜想了许多办法。

  对于病情变化快的危重症患者,安排专人专护,保证病人24小时床边护理,并建立微信群进行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护理的连续性。除了完成常规护理工作外,每日在驻地进行交班,讨论疑难病例,集中护理力量解决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特殊病例组织护理查房,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进一步关注患者营养、睡眠及心理问题,加强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整体护理。重症护理团队将吉大一院微笑暖心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救治和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始终,全力配合医疗救治。

  “比如刘玉忠,从刚开始在床上被动运动,到床上主动运动,再到床边坐立,床边行走,再到搀扶状态下的病区内行走,都有专门的护士负责。”护士长高岚说,“我们要把吉大一院的精神、工作作风带到这里,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多学科合作,整建制接管,优质护理服务,因地制宜加上信息化手段,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确实有效。”吕国悦说。

标签 -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