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施鹤生,出生于1951年,是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村民。
说到“崇明”,大家脑子里会想到啥?我今年虚岁70了,几十年来亲眼见证了“崇明”俩字内涵的变化。以前,这俩字意味着小岛荒滩、偏僻农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这俩字意味着有水有鱼、有树有花、“林水相依满庭芳”。
我是个搞园艺的手艺人,清楚地知道,要勤劳致富奔小康,靠的是自己的双手。这几十年来,我们围垦了滩涂、开起了鱼塘、种起了黄杨,这两年还和五颜六色的花卉打起了交道,赚到了以前不敢想的钱,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
“园艺村”这个名字起得真好,这个村子天生为园艺而生。
我们村的前身,是原来的合兴园艺场,我以前当过场长。园艺场里有个“看家宝贝”——瓜子黄杨。这种植物不罕见,但崇明的瓜子黄杨独具优势:长得快、抗寒性高、容易出造型。后来,园艺场演变成了园艺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黄杨树,于是有了“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
种黄杨很辛苦,从种下小苗、大致成型、造型定型到成功销售,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黄杨长势慢,容易出虫害,要像抚养孩子般,给足细心与耐心。种树是踏踏实实能赚钱的:一般一棵树可卖两三千元,三四十年树龄的瓜子黄杨可以卖到数万元一棵。
这两年,全村销售造型黄杨的年收入达数千万元。我自己现在栽种了约10亩黄杨树,卖树年收入有30多万元。除了种黄杨、卖黄杨,村里还出现了其他工种。现在我们村里有几十个园艺师,他们不种树,专门帮种植户把黄杨树修剪出造型,工钱每天有400元,还管饭,天天忙得团团转。
瓜子黄杨让园艺村村民富起来了,也让园艺村更出名了。最近两三年,我们村里时常有人来参观,除了看我们的黄杨树,还看我们的村容村貌。全村成了个大公园,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
这些年,家里日子好过了,也总想四处转转、看看。我是搞园艺的,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要在崇明区举办的消息让我感到很兴奋,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园艺村的瓜子黄杨,也想向其他地方的园艺大师“取经”。借着花博会的东风,这些年有不少花卉产业大项目落户崇明,我最近也去参观了一个,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名叫“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的地方位于港沿镇合兴村,里面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我们园艺村种黄杨,基本还是露天、人工种植;而在这个现代化的花卉园里,是在机械化流水线上种花育苗的,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机器都能做,整个园子简直就是一个“花卉复印机”。
走进园子里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育苗车间与温室,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自动化灌溉系统,园区收集的雨水可在这里经过过滤、调温、调酸并配置成所需的肥料溶液,被输送到育苗温室内进行自动灌溉。在生产温室内,配备了全自动苗床物流系统、温室控制系统、温室双层充气覆盖材料以及地源热泵控温系统等。这样的种植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原本以为只有家具、玩具、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可以在流水线上自动生产,没想到连花卉也可以!
这种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接轨的生产模式,确实是园艺花卉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听说,这个花卉园将为2021年在崇明举行的第十届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区里也在大力引进其他花卉项目、花卉企业、园艺大师,全力筹备花博盛会。
花博会这件事,和每个崇明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小了说,我们到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这样的园子里逛逛,心旷神怡;往大了说,崇明要打造“海上花岛”,最近花溪、花径、花村、花宅已随处可见,很多农家小院里各色鲜花盛开,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了。园艺花卉是个不容小觑的产业,办花博会是个“揽高手、引项目”的好机会——一个个全新引进的花卉产业项目有了发展,成百上千个产品中,没准能再出现一个或几个“瓜子黄杨”这样的品牌。
第十届花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听说最近花博会三大展馆已开始钢结构吊装,“彩蝶扑牡丹”的大地盛景正越来越清晰。到明年夏天花博会举行时,我一定要去走走,看看花、拍拍照,显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