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一所让梦想发光的“学校”

2020年09月03日 13:35:39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孙海玲

制作面点。

认真练习。

学习裁剪。

精心雕琢。

制作服装。

汽修培训。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4月11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汽修培训基地时,俄要才仁正带着几位学生对一辆损伤车辆进行细致检修。

  俄要才仁曾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三年多的培训学习,俄要才仁不仅合格毕业,还成为了汽修培训基地的一名老师,年收入达到六万多元。 “以前我只能放牧,啥都不懂,现在技术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很稳定,我希望将自己学到的手艺教给更多牧民的孩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俄要才仁说道。

  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有唐卡绘画、美发美甲、油漆工、汽修、民族服装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厨艺培训、水电暖等15个培训基地,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精准扶贫产业转型技能培训中心。中心按照“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就业脱贫要求,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有特色地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定向输出贫困劳动力,使迁居县城的精准易地扶贫搬迁户拥有一技之长,走出了一条具有曲麻莱特色的培训促就业、就业促脱贫的精准扶贫路子。

  截至目前,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已完成培训1783人。和俄要才仁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学费、吃住全免费的优惠政策下,经过技能培训后实现了产业转型、就业致富。摄影:黄灵燕

  坐标: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

  时间:4月11日下午5时40分

  四月的曲麻莱,习习寒风挡不住时令的催化,草原上的冰雪开始消融。下午5时许,夕阳的余晖照进曲麻莱县政府食堂,成林和西尕拉毛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成林姐,辣椒切成这样可以吗?”“拉毛,再放一勺生抽调味,翻炒一下,就可以装盘了!”颠勺、翻炒、调味、出锅……成林动作娴熟,西尕拉毛配合默契,俩人有说有笑,没过一会儿,几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开始飘香。

  成林和西尕拉毛每天形影不离,形似姐妹,她俩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身份——几年前,她们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今一师一徒,亦师亦友,都成了厨师。她们每天在政府食堂这一方天地,用心烹制一道道美味佳肴,用努力的姿态绘出了一条新时代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微笑曲线。

  31岁的成林是县政府食堂的主厨,个头不高,看上去还有几分柔弱,清瘦的脸庞上有一丝高原红,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和人说话时还略有些羞涩,但当她走进厨房,站在灶台前拿起锅铲时,眼睛里便透露着一股自信和从容。

  从大字不识一个的草原姑娘,成为曲麻莱县政府食堂的掌勺厨师;从一个生活窘迫的贫困户,成为有着固定工资的“上班族”,成林的转变之大连她自己都不曾想到。

  这种转变还要从2016年说起。

  溯源而上,从曲麻莱县城出发,驱车6小时,记者来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黄河源头村——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这里是成林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由于家里没有牲畜和草场,生活一度困难,成了当地的贫困户。

  成林的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腹地,为保护好这片净土,2016年成林一家享受到易地搬迁政策,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成林在县城有了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搬下山后,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更好了,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除了会放羊,她没有别的技能,生活如何保障?

  生活压力下,成林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可由于没文化,不懂技术,只能干些体力活。于是她在县城附近的餐馆打工,从最基本的端盘子、刷碗、打扫卫生做起,也就是那个时候,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厨师这份职业,每当看到餐馆里的厨师将一盘盘好吃的饭菜端上饭桌时,成林的心里总会心生羡慕。

  搬下山如何能致富?如何能让更多的“成林们”实现就业创业?这不仅是成林的期盼,也是曲麻莱县政府的努力。

  曲麻莱县是纯牧业县,也是生态要地,靠传统畜牧业已满足不了牧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的需求,只有打破此现象,发展第二、三产业,才能脱贫致富,因此,产业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奶牛效应’为基点,给贫困户一头奶牛,还不如把贫困户直接打造成一头‘奶牛’。”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介绍,循着这条思路,曲麻莱投资建成了集唐卡、理发、美甲、服装、装载机挖掘机、汽修、金银匠、烹饪、装饰装潢等各类培训为一体的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培训使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才,由过去的单一放牧型向多元技能型转变,进而形成牧区富余劳动力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就业新常态。

  成林的母亲卓玛才塔从一开始就深刻领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以前没有让儿女接受相应的义务教育而深感遗憾,现在必须珍惜机会,不容错过,再不能耽误儿女的前程了于是便第一时间带着四个儿女自愿到县技能培训中心报名参训,成林便是其中一个。

  2017年3月1日,成林的机遇来了。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烹饪技能培训招生,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非常喜欢做饭,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是我的梦想。”成林用一口并不流利的汉语说着。

  由于没上过学,刚开始培训的时候成林连最基本的调料和蔬菜名字都记不住,面对困难她并没有退缩,培训期间没有请过一天假,加倍的努力和付出最终换来了毕业时的优异成绩。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最开始的洗菜、摘菜,到后面的面点培训,再到后面的各类炒菜,成林的努力付出为自己赢得了“翻身”的机会。同一时间进培训班的16人中,成林的业务能力最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和厨师资格证,并且顺利进入县政府食堂,成了一名厨师。

  “现在每月能领多少工资?”成林有些拘束地冲记者伸出5个手指头。随后她说:“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工资也从最初的3000元涨到5000元,家里已经脱贫了,非常感谢政府为牧民群众办的这个培训学校,给我们培训技能,还让我们有了工作,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成林说话时,脸上欣喜的表情让人感觉到这个朴实的藏族姑娘对眼下生活的满足。

  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不仅是曲麻莱农牧民群众学习的课堂,也是他们梦想开花的地方。

  “你们的拿手菜有啥?”面对记者的问题,一旁的西尕拉毛吐着舌头、掰着手指俏皮地说道:“糖醋里脊、爆炒鸡块、红烧肉……这些菜名我以前听都没听过,更别提吃了,但现在这些菜都已经成了我们的拿手菜。”

  20岁的西尕拉毛上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一次意外受伤辍学了,后来通过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进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烹饪专业学习,2018年结业后分配到县政府食堂,成了成林的搭档,也是成林的徒弟。

  这几年,成林的弟弟妹妹们也相继走进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学习技能。妹妹义西,2017年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服装培训,掌握了男女各类服饰的制作,培训期间学习刻苦,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结业后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清水河镇开设服装店,月收入5000元左右。

  三弟文扎,2017年至2018年底,接受了民族手工艺金银匠培训,为期两年的培训结束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曲麻莱县康多诺泽藏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治多县分店打工就业,月薪4000元。

  四弟欧周(曾用名卡学),2017年至2018年底接受唐卡培训,学习唐卡绘画技能,目前在称多县高原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打工就业,月薪3000元。

  如今家中四个儿女都学业有成,卓玛才塔逢人便说:“过去总是羡慕干部家庭的子女,可自从我家四个孩子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就业创业,每月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家庭生活好了,一点也不比干部家庭差。”

  一技在手,丰衣足食。如今在曲麻莱县,有越来越多的“成林们”通过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掌握了一技之长,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更使全县牧区整体劳动力由过去的单一劳力型向多元技能型转变,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技能脱贫致富。(作者:孙海玲咸文静张多钧)

  【采访手记】给钱给物,不如给一门好技术

  采访成林和西尕拉毛的时候,她们正在县政府食堂的厨房里准备当天的晚饭。我们的到访并没有打乱她们的阵脚,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一会,醋溜番瓜、葱爆羊肉、蒜蓉油麦菜等几个家常菜便端上了饭桌。

  “你们尝尝,我们做的饭菜怎么样?味道咸淡怎么样?还合口味吗?顺便再给我们提提意见!”西尕拉毛一边笑盈盈地端菜,一边招呼着我们,邀请我们尝一下她们的手艺再走。

  20岁的西尕拉毛性格直爽,外向开朗,红扑扑的脸颊上有一双大眼睛,小学上到四年级时,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头部受伤,从此就辍学了。她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和她聊天中知道,这个藏族小姑娘心中藏着梦,她很想继续留在学校,用知识改变世代贫困的面貌。

  2018年,西尕拉毛重续了“上学梦”。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招生的时候,她主动报名,参加厨师专业培训,结业后,顺利来到县政府食堂工作。如今,每月有3500元的工资,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还有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让她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西尕拉毛说,和她一起毕业的好多人都找到了工作,有的还开起了餐馆,当上了老板。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浇灌,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敬。

  横跨长江和黄河源头地区的曲麻莱县属于纯牧业县,这里产业结构单一,除了放牧,贫困群众普遍缺乏其他的技能,随着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鉴于此,曲麻莱县深谋远虑,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政府引导和服务,加快培养一批“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的职业农牧民。于是,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这不仅为全县的贫困户子女提供了一个“管吃管住”的培训基地,也为更多有梦想的农牧民搭建了一个平台。

  靠别人“输血”富一阵子,靠自己“造血”富一辈子,给钱给物不如教会一门技术。培训中心请来内地知名培训师给学员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技能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汽修、理发、民族舞蹈、藏族手工艺品、藏族婚礼司仪等技能的免费培训。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麻多乡扎日加村的仁青才仁,清瘦的脸庞,黝黑的皮肤,学习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已有三年时间的他,做起手工艺品来格外认真仔细。他说,要做好一条藏式腰带需要两个星期,一条腰带能卖上千元。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巴干乡的更乔,这个22岁的藏族青年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他对装修非常感兴趣,平时业务能力强,会说普通话,成了这个班上的班长。他的梦想是学成以后自己创业,为更多藏区群众装饰出温暖的家。

  有了本事不受穷,学门技术奔小康。有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当“师傅”,曲麻莱县群众干劲也更足了,致富有底了。目前,曲麻莱县已退出贫困,摘掉“贫困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教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仅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这一紧迫任务,还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帮一把,扶一把,自己好好干一把!”把这句话放在西尕拉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和她接触的几个小时里,她身上总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染着我们,大大的眼睛里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她说: “我的老师成林一直在努力着,作为徒弟我就更应该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孙海玲)

标签 - 曲麻莱县,藏族工艺品,黄河源头,让她,创业指导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