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

2020年10月25日 10:00:5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 王金海 胡婧怡

  鱼塘垂钓、铁锅炖鱼、制作打糕和辣白菜……国庆假期,辽宁省盘锦市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十分热闹。

  “15个套房、25个标准间,这几天全部客满。”民俗村经理谭庆茹兴奋地说,“环境干净漂亮,到我们这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产业兴旺让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改善环境,乡村生活更宜居

  黄色的稻田、紫色的葡萄、粉色的火龙果、红色的碱地柿子……不同季节来到盘锦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能见到不同的田间景致。

  前几年,村里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村民们,负责自家门前净化、绿化、美化,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等全部进院。每名干部包扶20户群众,每周至少入户一次帮助改善环境卫生。“起初有的村民积极性不高,时间长了也主动加入进来,环境好了,大家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北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夏俪说,北窑村先后4次修改村规民约,建立起日检查、周通报、月处理的监督检查通报机制。

  近年来,盘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基本达到100%。

  走进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村民陈红家的厨房,只听“啪”一声,燃气灶点着,锅底蹿出火苗。“现在的日子真舒心。”陈红说,现在村里通了燃气、自来水,随时能洗热水澡。如今,盘锦农村不仅实现了供水、燃气入户,不少村还建了超市、文化广场、澡堂、卫生室、理发店等设施。

  “村子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村民也更加积极地响应,现在连几岁的娃娃都知道垃圾分类!”石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桐说。

  做旺产业,农民增收有保障

  北窑村有种植葡萄的历史。村庄环境改善后,北窑村一鼓作气,实施“公司+合作社+客户+农户”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葡萄连片种植,建设葡萄观光采摘园,带动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办起农家院。如今北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

  唐家镇的崔雅兰抓住机遇,几年前在北窑村投资了200亩葡萄基地,带动当地150余人就业。“路通了,葡萄能出村了;村美了,游客爱来了;条件好了,来了能住下了。”崔雅兰说,随着北窑葡萄知名度不断提升,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她又接连投资了150亩火龙果、400亩碱地柿子和三间特色民宿。

  盘锦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度开发。目前全市已有10个3A级旅游村,民宿及农家乐床位达8600张。

  在石庙子村,稻田里立着一排排摄像头。“村里发展认养农业,通过这些摄像头,认养人打开手机就能随时看到自己认养稻田的情况。”村民迟丙杰告诉记者,“过去忙活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土地流转有收入,腾出手来打工还能再赚一份钱。现在我们在田里干活也成了游客们镜头里的风景。”

  涵养文化,一村一策促振兴

  保留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民居,木质窗框漆成了蓝色,金君臣和高红艳在经营的饭店内正招呼着客人。去年春节,一直在韩国工作的夫妻俩回老家过年,看到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生意红火,动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念头。

  高红艳说,吸引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村头的荣兴博物馆。民俗村的原村民搬进了新楼,但原有的民居和生活场景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民宿,还配套建了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我们要留住乡村的文化根基。”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说,“如今文化已成为荣兴的品牌,不但吸引游客,还能留住人才。不少盘锦的文化名人在这里常住,为荣兴发展出谋划策。”

  “盘锦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真正实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治理优。”盘锦市委书记付忠伟说。

  去年,辽宁出版集团投资的作家艺术田园小镇项目落户北窑村。“小镇可以作为作家写作的场所、读者见面会的场地,还将建设稻田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负责人李鹏程说。

  村民武月是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北窑村的,目前是小镇的一名管家。武月感慨地说:“现在觉得还是家乡好。美丽乡村,村子美了,人也美了!”

标签 - 宜居,窑村,乡村建设,村民,生活垃圾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