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五大振兴”协奏曲 擦亮全面小康幸福色

2021年03月10日 13:11:51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记者 王亚楠 赵小菊 张依盟 等

  牢记总书记嘱托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产业振兴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产业引领 助推“加速跑”

  人勤春来早。

  眼下,正是费县胡阳镇的西红柿开始上市的季节。今年,有些村民的西红柿大棚开始迎来采摘体验的新游客。“一斤十来块钱,特别受欢迎,好多人来了之后又介绍朋友带着孩子来。”种植大户王明华说。

  西红柿还能搞采摘?“咱现在的西红柿不一样了!”王明华常年种着10个西红柿大棚,约20亩。“这两个大棚种的是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新品种——‘口感型西红柿’,皮薄、汁浓、味儿好,特别适合鲜食,而且咱还用了专家带来的熊蜂授粉、丽蚜小蜂抓虫,替代了人工‘点花’和农药,绿色、放心!”王明华说。除了采摘,王明华还试水供给微商和济南的一个供销商,唯一甜蜜的烦恼是“现在没那么多产量,一周只能供给他们一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重点是要振兴现代农业,以及立足现代农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价值空间。就像胡阳镇的西红柿,从无到有,到初具规模、打入上海市场,种植户在这个过程里感受到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规模效益。

  “要用产业思维、市场思维重新思考农业,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用产业链系统化组装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类资源,提供一个个产业链解决方案包。”省农科院驻费县工作组组长朱立贵说。

  科技创新须真正融入农村发展的产业实践中,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去年6月,省农科院组建了3个工作组分别进驻费县、招远、郓城,并选派3名所长全职脱产驻县任组长,投入3亿元,探索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胡阳西红柿正是受益于此。

  不仅要有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高端品种,普通品种也要提升品质。王明华剩下8个还种着老品种的大棚也都用上了熊蜂授粉和生物防治技术。

  西红柿好吃、好卖,这只是一个起点。朱立贵带领工作组调研讨论后,发现当地没有西红柿的加工能力,一旦市场供需波动或到了生产后期,很多西红柿就卖不出去。省农科院帮助当地的临沂欣宇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了一条西红柿萃取加工的生产线,产业链条延伸后,一些不适合运输售卖的西红柿转身变成了生物萃取的营养剂,价值得到数倍提升。随着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采摘体验、电商销售、品牌建设,胡阳西红柿正在打开一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已经注册了商标,现在运输、供应上都在摸索,遇到问题就找专家一块商量想办法解决,我很有信心。”王明华说。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介绍,山东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着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份,标志着我省农业经济总体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我省其他产业投资水平。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显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95%。

  (记者 王亚楠)

  人才振兴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人才支撑 做强“软实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山东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坚持冲破条条框框“创”,广开门路“引”,多措并举“育”,优质高效“服”,加快构建了乡村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生态。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因为创新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弃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威海设计谷”“漫画村”“康养村”……近20个特色村吸引社会资本2亿多元,改造流转了400多栋房屋,发展文创、特色民宿、康养等产业,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带动了集体和农民增收。

  这种变化的原动力何来?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认为,是因为走“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子,面向全国广纳不同领域高端人才,通过双方协商和调研,再深度介入每个村的发展方向,给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的舞台。

  乡村大有可为,但在拴心留人的“软环境”方面,较之各方面条件都更为成熟完善的城市而言,并不占优势。为此,我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有效激励政策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服务专员制度,为乡村高层次人才提供交通出行、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43项服务,为基层专家发放“山东惠才卡”2000余张。建立人才特聘、岗位特设等基层引才制度,允许基层事业单位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开辟基层引才绿色通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提高乡镇工作补贴。

  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向乡村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实行向基层人才倾斜的岗位设置制度,分步提高乡村基层的高级岗位设置比例,规划到2022年,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0%,到2028年提至15%,2035年提至20%,为基层人才发展拓宽了空间。

  2018年,我省率先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在东营开展试点。2019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市。截至2021年1月底,我省3329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作为全省首批获评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佟福兴有了更高的干劲,2020年合作社改造了9个钢结构温室大棚,建了2个菌种培养车间,他也更加致力于加大研发,希望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

  群雁高飞头雁带,为培育出更多的乡村“带头人”,我省实施了“领头雁”培育工程,争取1.1亿元中央资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4.2万人,支持经营成果、致富经验就地转化和推广普及。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选树“好青年”12万余名,7000余名成长为村(社区)后备干部。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随着越来越多人才汇聚到广阔的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将会愈加多姿多彩、明艳秀丽。

  (记者 赵小菊)

  文化振兴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铸魂 提振“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前不久,党中央发出号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咱们今天来说说‘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3月3日8点30分,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一个“明理胡同”里,72岁的宣讲员柳景谭竖起小黑板,他一边写板书,一边用家乡话讲党史故事,乡亲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得津津有味。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像这样的“明理胡同”,在淄川区有447个;像这样的基层百姓宣讲品牌,遍布齐鲁乡村。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如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经过两年探索实践,山东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党群服务中心、村史民俗馆、广场礼堂、书屋大院等“沉睡”的场所、资源被盘活唤醒,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活跃阵地。

  在荣成,400多支“巧厨娘”妇女志愿服务队解决了1.2万名8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午餐问题,使“暖心食堂”得以低成本常态运行。这背后是荣成探索建立的“志愿服务+信用建设”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信用加分目录,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目前全市志愿者达到15.5万人,每月开展活动3000场次,参与10万人次。农村不文明行为由10%下降到不足1%,社会矛盾纠纷减少22.8%。”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说。

  移风易俗入人心,乡风文明促振兴。去年以来,山东结合疫情防控在全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 改陋习树新风”活动,通过实施全民健康普及行动、人居环境改善、文明行为养成、公筷公勺推行、心理健康促进、移风易俗深化等六个专项行动,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农村大操大办现象得到遏制,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

  从黄海之滨到泰山脚下,从鲁西平原到沂蒙山区,文化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小舞台,大视野。用“文化大餐”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2019年、2020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总场次均达9万余场,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2020年,全省共开展线下文艺志愿和文艺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1.5万余人,现场受众约30万人,志愿者将文艺送到百姓身边。

  “省文联探索打造了‘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服务机制,为农村社区搭建起‘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山东特色’。”省文联副主席姜慧说。

  保护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文化的延续,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持续推动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实施地方戏保护工程、开展乡村非遗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引导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渔鼓戏、大弦子戏等古老的山东地方戏曲焕发出蓬勃生机,乡村文旅产业越来越兴旺。

  (记者 张依盟)

  生态振兴

  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生态涵养 注入“绿能量”

  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

  春风和煦,人们走在齐鲁大地广袤的田野上,目之所及,天更蓝了、水更碧了、土更净了、村居更美了。

  小厕所,大民生。如今,在山东越来越多的农民家里用上了无害化卫生厕所。

  行走在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王庄村村道上,处处干净整洁,这里的农家小院不仅“面子”干净,“里子”也同样干净。这得益于东营区近几年努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建管并重,形成了“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绿色可持续的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模式。

  “我们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垃圾分为可沤和不可沤两种,辨识度高也能充分回收。”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朱国亭介绍,作为全省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县,如今在单县,垃圾分类已深入百姓心中,各村产生的可沤垃圾,每天由保洁员收集运至沤肥池,经过发酵变成肥料集中还田,每年收集可沤垃圾6万余吨,减少垃圾处理费用400多万元。目前,全县农村垃圾分类推广率已达到100%,覆盖491个行政村,30余万户。

  近年来,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我省累计完成改厕1090多万户,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3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稳定在95%以上;接续开展村庄清洁“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战役”,实施“攻坚清零”行动……截至去年11月上旬,我省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从前村里这条沟渠淤泥深积、污水横流,如今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也越来越多,天暖和的时候来周边散步心情很好。”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丁家村村民薛岩青眉宇间洋溢着幸福。而这一改变源于富国街道坚持特色片区发展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

  “我们将城区周边20个村沿徒骇河划分为西北、城西、城北、城南4个片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场及生态旅游,西北片区建成1200亩高标准绿化苗木场,城西片区建成集旅游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百亩精品冬枣示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韩振岚介绍,丁家村所在的城北片区通过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先后开展水域清淤、道路硬化、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幸福院及孝善食堂建设等多项改造工程,如今已变成绿意水韵、生态宜居的秀美村庄,还带动周边村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农村越来越美了,农民也跟着富了。枣庄市山亭区岩马湖畔的李庄村放大种植月季的传统,在街巷两旁种满了丰花月季,成为远近闻名的“活力月季村”。当地还探索了“闲置小院复活工程”,通过征收、租赁、共享、股份四种模式,把农民闲置小院整合到合作社,发展主题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新业态。自去年5月运营以来,高峰期一天游客达3000多人。

  自2017年以来,山东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全域推进”,每年创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500个,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让美丽乡村创造美丽经济。如今,一批批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正在兴起……

  (记者 方垒)

  组织振兴

  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组织筑基 锻造“主心骨”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带头作用,组织振兴是动力之源。

  山东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治理、推动乡村善治的新格局,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2018年以前,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计宝峪、王庄村等9个村面临着这样的困局:各村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林果产业优势,但朱家户村等3个村受土地面积、资源存量影响,发展空间有限;王庄村等6个村则苦于村里没有能人,只能“守着金山饿肚子”,看着别的村“眼红”。

  为了破解难题,2019年当地打破村与村之间的行政界限,对这9个村设置了联村党委,朱家户村等9个村联合选出了班子,实现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近年来,山东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积极推进党组织联建,全省共成立联合党组织2011个,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合、治理融合,有效推动了优势互补、发展共进。“联村党建契合了新时代农村集约集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新形势下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事务运行的领导,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速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黄相怀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兰陵县长城镇沙元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赵宗战带领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村民走上致富路。2019年,临沂市开始探索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相继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企业家等年轻优秀人才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1407名,原本在上海经营一家农场的赵宗战就是其中之一。

  为解决这些回乡人才的后顾之忧,临沂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经济上,建立了专业化报酬体系;保障方面,这些专业化书记养老保险全部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标准缴纳,其中财政补助76%。

  近年来,山东着眼“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部署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任职县乡资格联审、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全员轮训等制度。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检验组织振兴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省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于富华介绍,山东坚持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增强组织力、凝聚向心力。据统计,2020年全省有2万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18.1万名在职党员到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山东部署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组建了638支服务队,服务3310个村(社区)乡村振兴,下派干部亲民为民、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得到农村党员干部真心“点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已经成为山东乡村振兴一张闪亮的“名片”。

  (记者 孙源泽 纪伟 陶相银 刘磊 刘涛 从春龙)

标签 - 乡村生态,复活工程,费县胡阳镇,微商,乡村精神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