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3年 “迷彩绿”长城洪水中屹立依然

2021年09月07日 12:26:4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记者 孙庆玲 韩荣

  1998年,对于安徽小伙儿杨奥翔来说是个重要年份,他在这一年出生。

  在他出生前,一场特大洪水席卷全国29个省(区、市),2.23亿人受灾。杨奥翔的家乡太和县杨营村也未能幸免。他听父母讲过多次,当时大雨下了几天几夜,洪水吞没了周围所有的庄稼,杨家的土屋内有1米多深的水,随时可能倒塌。而此时杨奥翔的母亲正怀有五六个月的身孕。

  很快,当地武警官兵来了,杨奥翔的母亲被两次转移后转危为安。那年洪水过后,杨家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兄弟——杨奥飞、杨奥翔。如今,兄弟二人都是武警河南总队许昌支队的战士。父亲在他们入伍前叮嘱,“在部队好好干,记住,你们是人民子弟兵救出来的。”

  23年过去,兄弟俩已从洪水中的被救者成长为洪水中的搜救者——今年7月,他们随部队奔赴河南的抗洪救灾一线。

  人民子弟兵又一次冲锋在前,跳入水中筑起生命的堤坝,有人想起了那首流行于1998年夏天的歌《为了谁》,也有人评论说,“98抗洪部队回来了。”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洪水退去,但精神不倒;历史奔流,抗洪精神跨越时空依然屹立。

  ---------------

  抗洪精神就是“那群奋不顾身的人”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择水而居,与水为伴,也与水斗争,对于洪水并不陌生。但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还是冲垮了不少人对洪水的想象。

  “连续下雨,就像天要塌了。”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中国九八抗洪纪念馆馆长王彬记得,那年温顺了10多年的嫩江突然“疯”了起来,干支流水位暴涨。8月的一天,泰来县大兴镇大堤开堤,洪水呼啸而至,“没几个小时就淹了全部庄稼”。

  不只是嫩江,松花江也发生超过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灾情当前,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特别是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在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流域与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一声令下,全国30余万人民子弟兵紧急驰援,从坚守荆江大堤到抢堵九江决口,从会战武汉三镇到防守洞庭湖区,从保卫大庆油田到决战哈尔滨,在最危险、任务最艰巨的地方筑起的一道道“迷彩绿”的长城。

  当年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曾写道:“他们的手掌流血了。他们的嗓音沙哑了。他们的双眼熬红了——哪儿险情大,哪里就有军人的血肉之躯……在一片嗷嗷叫的呐喊声中,谁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万千子弟兵中有一名叫李向群的小伙儿。

  他是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的一名战士。他主动中止休假、提前归队,他说:“国家养兵千日,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他随部队赴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抗洪抢险,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请战最苦最累的任务。尽管发烧,尽管战友劝阻,他坚持不下堤直至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了卫生队。

  醒来后的他又先后两次“出逃”卫生队,拔掉身上的针赶赴一线,最终因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牺牲时年仅20岁,入伍仅20个月、入党仅8天。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曾在问,“大堤保住了没有?晚上还有没有任务……”

  16年后,新兵杨赛在入伍第一天,在新兵连学习室里看到了全军英模、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挂像,听说了他的故事。什么是抗洪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在20岁的杨赛看来,这种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那群奋不顾身的人,那群洪水来袭挡在我们身前的人”。

  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是写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驻守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的16名共产党员,是由10余位山东沂蒙山农民自愿组成的突击队,是在大堤上为战士做了两万多碗免费拉面的面馆老板及其伙计,是舍小家、保大家的分洪区群众……正如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当年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各级干部,12亿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

  长大了,我就成为“他们”

  正是这群人,在洪水中托举起了生的希望。

  在湖北嘉鱼簰洲湾,紧抱着洪水中一棵树“一刻也不敢放松”的6岁小江珊等来了“头上戴着五角星帽子的叔叔”,在被困9小时后被一名武警救起。“事后我才知道,光是靠近那棵树,他们就冲锋了4次。”如今已29岁的江珊说。

  泰来县托力河乡也等来了星夜奔袭而至的400多名“老虎团”的战士。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面对大堤上300多米长的险段,持续围堵了近7个小时。大堤上竖起醒目的标语,“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时任泰来县托力河乡副乡长的安继友至今对那条标语印象深刻。

  20多年过去了,这群人依旧年轻。

  今年7月,河南灾情,正在家休假的杨奥翔主动提前归队,在火车停运的情况下转乘两趟汽车,“只想快点赶到,因为部队随时可能接到出动去救灾的命令”。

  与他一同奔赴一线的还有他的哥哥杨奥飞及其战友。巧合的是,他们在许昌市长葛市大周镇卫生院进行搜救时,也转移了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当时下着雨,水淹到了胸口。”杨奥飞记得在转移中,有的地方水流急,“冲锋舟几乎要翻了”,“稍不留神,自己也可能被冲走”。好在不到1小时,这名孕妇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后来兄弟二人从别处得知,这名孕妇顺利生产并为孩子取名为“抗抗”,抗洪的“抗”。

  因连续作战,杨奥翔突然感冒发烧,不得不返队治疗。次日身体好转,他申请重回救灾一线,并在请战书中写道:“我不想当‘逃兵’!”因为在他看来,“抗洪救灾没结束,自己就下‘战场’就是‘逃兵’”。

  杨赛也曾是一个兵,面对河南灾情,“我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他跟随一个车队从北京前往河南灾区,他告诉记者,当时他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一首歌《当祖国召唤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在抗洪、抗疫过程中,无数人奔涌向前的场景”。

  几经周折,他所在的车队将物资送达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紧接着,他又辗转新乡,和当地志愿者一起接收、搬运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卫河漫堤,他又开始装沙袋、扛沙袋,“站在水里,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防水堤修起来,保卫居民区”。

  那天,杨赛偶然间在一位当地居民家中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沙发上安静地看动画片,外面的洪水好像并没打扰到他们”,他想到了自己,“1998年那会儿,在别人的保护下,我大概也是这么幸福地待在家里吧。”

  23年过去,正如杨赛所说,“长大了,我就成为‘他们’。”

  “成为一个像他们那样的英雄。”这也是江珊在被从洪水中救起后萌生的一个愿望。后来,她考入铁路警察学院,并在2014年进入武汉铁路公安局襄阳公安处应城车站派出所工作,多次参与抗洪抢险任务,以及疫情防控工作。

  家在河南郑州的95后姑娘张雅晶并没想过“当英雄”,她是燕京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看着暴雨让自己的家乡陷入瘫痪,“我就觉得自己肯定能做些什么,也一定要做些什么。”帮助当地受灾严重的辖区居民搬运、发放救灾物资,协助社区居民统计受灾情况……她报名成为一名防汛救灾志愿者,想着“总有我能做些什么的地方”。

  在她看来,“无灾无难时,抗洪精神是警钟、旗帜,灾害来临时抗洪精神就能给你一股向前冲的力量。”这股力量已潜移默化于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不只是抗洪、抗疫,新一代的爱国青年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抗洪抢险”不只在灾区

  洪水退去,杨奥飞、杨奥翔已回归每天日常的训练和学习,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等着他们。当军人是他们的梦想,入伍6年来,二人相互比拼较量,均已成长为队伍中的专业技术尖兵。他们想在部队“继续磨炼自己,干出番事业来”。

  抗洪救灾志愿者、退伍军人杨赛则转移至一个名为学术的“战场”,切换回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三学生。

  他的导师曾对他说,“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的‘抗洪抢险’不只是在灾区、在大堤上,也在学习上、学术上。”杨赛也认为,除了在灾难前挺身而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还应该结合自己的身份、专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期望,可以在学术上把“抗洪抢险”继续下去,将抗洪精神在学习生活中继续下去。

  “亲身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才更加懂得抗洪精神的伟大。”泰来九八抗洪纪念馆讲解员牟天舒曾亲眼见证1998年的洪水。在她看来,弘扬抗洪精神不仅是为弘扬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优质品格,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始终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就像我们纪念馆的船型外观一样,不仅寓意着党领导人民抗击洪水、战胜洪灾,更代表了我们将乘风破浪走向辉煌的未来。”

  牟天舒未来想要做的,就是把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抗洪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江西省九江市,今年来参观当地抗洪纪念馆的人分外多。该纪念馆负责人、九江文旅元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小添告诉记者,仅在今年暑假,九江市就有8000余名中小学生来参观。

  “孩子们虽然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洪抢险,但不影响他们被感染、感动。”谭小添说,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主动报名成了纪念馆里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在她看来,“这大概就是抗洪精神的一种传承。”

标签 - 抗洪精神,万千子弟兵,传承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