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 精神绵长

2021年11月08日 13:41:5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记者 赵秋丽 冯帆

  “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最后亲骨肉,血洒战场!”10月13日晚,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开幕演出,反响热烈。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塑造了沂蒙英雄群像,讴歌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该剧自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广受好评。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老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沂蒙革命斗争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这一伟大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眸沂蒙精神,可以感受到其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

  1.坚定的理想信念

  沂蒙地区是全国出现党的活动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27年4月成立了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当时党组织的力量还不强大,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反革命势力的剿杀。

  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依然义无反顾干革命,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党员刘晓浦、刘一梦是叔侄二人,他们所在的家族是鲁南一带闻名的大户,1929年因叛徒出卖,二人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从封官许愿到施以酷刑,他们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1931年4月,二人在济南就义,刘晓浦28岁、刘一梦26岁。

  像这样的例子,在沂蒙大地上不胜枚举。这些共产党员之所以不怕牺牲,根本在于内心坚定的理想信念。

  沂蒙党员如此,沂蒙群众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区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反攻倒算,90%的村庄被洗劫,14万名干部、群众被杀害,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人民群众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首诞生在烽火沂蒙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正是沂蒙儿女最真诚的心声,也是沂蒙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真实写照。

  当年,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华东解放区的首府,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在此驻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一五师、第一纵队以及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长期在此转战,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临沂市政协常委、市委党史研究院一级调研员李洪彦认为,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共产党人,有一大批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人民群众,他们同心同向,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并在薪火相传中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正是千千万万个怀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彪炳千秋的精神丰碑。

  2.敢于斗争的精神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刻在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渊子崖抗日纪念塔上的这16个大字,是80年前渊子崖保卫战最真实的记录,更是这个村庄一代代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1941年12月17日,盘踞在沭河西岸小梁家据点的日伪军150余人,包围了渊子崖村,向村民讨要猪肉、白面,村民在年仅19岁的村长林凡义带领下,用土枪、土炮、大刀和铁叉,与日伪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人。

  战争时期,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争、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在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据山东省民政厅数据统计,山东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30.1万人,占全国的11.5%。

  正是有了这样的斗争精神,才打跑了侵略者、反动派,才迎来了解放。回顾沂蒙党史,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沂蒙人民从来没有低过头,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以前沂蒙山区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临沂市坚持“要想富、先修路”,从主干道修起,国道、省道、高速、铁路、高铁梯次推进,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万公里、高速687公里。特别是2019年11月26日,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运营,彻底改变了沂蒙革命老区面貌,沂蒙山区迈入了高铁时代,圆了老区人民的高铁梦。

  从2020年开始,针对城乡路网“通而不畅”问题,临沂市委市政府谋划了“153060”快速路网工程,中心城区建设绕城高架,市县之间修建沿河快速路,力争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周边5个县城、60分钟到次周边4个县城。

  如今,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依然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千万沂蒙革命老区人民正奔走在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路上。

  3.水乳交融的情怀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沂蒙山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1941年冬,日本侵略者对沂蒙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一名八路军小战士突围负伤,身后被日本鬼子追击。沂蒙红嫂明德英看到后,立即把他隐藏好,等日本鬼子走远了,她发现小战士流血过多晕了过去,嘴角干裂不时轻微颤抖,像是要水喝,但周围没有水,便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小战士的嘴里。经过明德英的精心照料,小战士终于康复、重返部队。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大地,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太多太多:抚养5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带领姐妹跳进冰凉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

  当时的沂蒙山区,户户忙支前、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数据显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陈毅元帅曾深情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深情话语的背后正是沂蒙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情怀。这种情怀在新时代更加彰显。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东先后派出12支“白衣铁军”抵达湖北,分赴武汉、黄冈、鄂州等地。1700余名医疗队员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奋斗、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任务。

  山东人民用一次次的大爱大勇大义诠释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4.敢为人先的担当

  在新中国成立前,临沂市莒南县厉家寨村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既怕涝又怕旱,农民生活极为贫困。

  1951年至1973年,厉家寨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山治水,通过叠地、深翻地,建“二合一”梯田、“三合一”梯田、“三化”园田,兴修水利工程等办法,先后治理了三山五岭两条河,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山头,填平了21个大水坑和300多道沟壑,建筑大大小小水库10座,把上千块碎地削高平洼,深翻整平成118块良田,闸山沟2000多条,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1520亩。

  195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厉家寨做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寨名扬全国,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20世纪90年代,为了让摆脱贫困的厉家寨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向了大樱桃种植。经过几次试验,大樱桃树在村里成活了。凭借着厉家寨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这里出产的樱桃,卖出了5元一斤的高价。

  “通过引种、育苗、推广技术等一套组合拳,厉家寨人的樱桃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厉家寨村的樱桃园亩产也达到了2000多斤,市场价超过了每斤20元,厉家寨人的腰包鼓起来了。这几年,厉家寨村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18个村已连成2.6万亩樱桃片区。”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厉明聪介绍,这里出产的樱桃被列入了全国“名特优品”农产品目录,厉家寨获得了“中国樱桃第一村”的美誉,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2.4亿元。

  近几年,村里流转土地120亩,开工建设厉家寨樱桃科技示范园,建立了大樱桃种植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实现新品种培育、推广示范,并探索樱桃酒、樱桃果汁、樱桃果脯等樱桃深加工及其创新产品。示范园内还建设了产品预冷包装、分选、展示中心和冷库,提升樱桃分拣、预冷、包装效率,为电商物流奠定基础。建立电子商务中心,拓宽樱农销售渠道,加快产品销售,提升厉家寨樱桃品牌影响力。

  沂蒙老区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沂蒙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探索,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今日的沂蒙山区,已成为“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创建“中国物流科技城”,获批设立“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2019年,临沂商城交易额4830亿元,临沂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名单。

  “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海英说。

  沂蒙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学习、传承、践行沂蒙精神,共同汇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标签 - 1941年,1927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精神财富,沂水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