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来源:中国理论网 作者:韦子平 2024-10-18 17:01:47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城乡融合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世界大势,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选择,是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步伐稳健。但是,城乡产业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依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尊重和利用城乡之间机制与规律的差异性。《决定》强调,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为新征程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解决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

  要实现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解决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现实选择,是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一)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决定》提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作出明确部署。我们要强化城乡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加快设施“硬联通”,提升机制“软衔接”,加强城乡“深融合”。一要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深化城乡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人员、产业、城镇的全面融合。二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资本下乡,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奔赴”。三要发挥农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强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

  (二)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需要“多轮驱动”,以服务过程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二要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身份转化行动,全面壮大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队伍,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民主体性建设,加快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四要全面深化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三、发挥“县域经济”的“蓄水池”作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蓄水池”。《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38658个,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巨大。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决定》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新征程上,我们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培育发展县域特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要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引、育、留、用”体系,加大对县域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支持力度。二要立足县域资源、生态和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与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三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建立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进县域首发经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县域改革,盘活城乡资源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构筑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要全面提升城乡社会治理融合水平。要以县域为联结点和切入口,不断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县域智慧治理,提高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二要以县城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沉睡”资源,拓展村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三要增强村庄经营水平,以发展“一村一品”为切入点提升村庄品牌价值,有序引导城市要素下乡,充分发挥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带动效应”。四要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大力发展县域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创业农业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决定》强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重大论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关系的科学把握。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韦子平,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

标签 -
网站编辑 - 朱豫 张盼 审核 - 王兆斌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