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 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 求是网

两会访谈 | 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3-07 15:02:08

两会访谈 | 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

  编者按:“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如何培养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求是网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

  图为孙景南代表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作为来自一线的工匠,请您结合成长成才经历,谈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孙景南代表: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我作为来自一线的工匠,在发言中谈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总书记赞许“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还记得刚走上焊工岗位时,为了快速掌握焊接要领,在既苦又累的钢结构车间,我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一个人留在车间拿着边角料反复练习焊接技术。从平焊、横焊到立焊、仰焊,样样苦练。很多人觉得电焊工作很枯燥,其实,我们并非日复一日干同一件事。每一次焊接我们都在创造、研究、探索、总结、提升,每一瞬间的工作都是全新的。在我看来,焊接就是一门艺术,每一次焊接,都是制造一个工艺品。回首30多年,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我一直坚持的就是“对自己‘斤斤计较’”的工匠精神。

  求是网记者: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孙景南代表:

  制造业特别是轨道交通制造行业关键靠人才,其中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重要。我们生产制造高铁、动车、城轨车辆等,没有一流的技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高水平技能工人,肯定不行。去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我认为,我们应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加强技能工人继续再教育,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为培养大国工匠开一条“绿色通道”,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此外,培养技能人才还要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30多年前,厂里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带我,师傅严谨的态度培养出我抠细节的习惯。现在,我作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累计完成培训1639课时,培训青年员工66批次,受益学员超过2000人,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依托现有的劳模工匠、大师工作室平台,围绕解决本岗位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积极为想学习、有技术基础的产业工人传授技术和经验,培养更多高铁工匠、能工巧匠。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此背景下,请您谈谈应如何培养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孙景南代表:

  从我国工业发展阶段来看,新型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供给要有更高水平,突出表现在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方面。从技术创新规律来看,生产车间的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环节积累得好,技术迭代发展就有后劲,技术产业化的路径就能更顺畅。过去一年,我先后参加全国人大、江苏省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赴湖南长沙、吉林长春和江苏省多地企业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不高,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同时传统工种培训占比过高,而且培训内容与产线技术迭代脱节。作为一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工人代表,我期盼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吸引力,同时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谋更多实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技能人才支撑。

  (记者:周昭成 许文嫣)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