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总书记关注的《牡丹亭》何以重焕光彩? - 求是网

两会观察 | 总书记关注的《牡丹亭》何以重焕光彩?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3-11 10:54:00

  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一段关于传统戏曲的对话在人民大会堂里回响。

  12岁学习昆曲、在这一行摸爬滚打40多年的柯军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让传统戏曲重焕光彩的体会:“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

  这段简短、温暖的对话,背后是传唱600多年的“百戏之祖”昆曲,正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绽放出新的华彩。

  图为2024年9月14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摄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原作共55折,讲述名门闺秀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最终超越生死,与书生柳梦梅结成连理的故事。

  青春版《牡丹亭》创作者们定下一条标准:“传统,遵循但不因循;现代,利用却不滥用。”他们将原著浓缩成27折,在保留原剧情节脉络不变的前提下加快了叙事节奏。服饰全部采用传统苏绣,呈现出一种简约素雅的审美风格。舞台布景引入园林造景技法,写意为主,意境淡远。

  湖山石边、牡丹亭畔,垂柳榆钱、雕栏画卷,水袖轻翻、身段往还,如梦如幻。一场完美的演出,离不开台上台下的“共振”。尽管《牡丹亭》原作创作于明代,但它所表达的生命如此鲜活、展现的青春如此美好,能够穿越时空,打动年轻人的内心。年轻人看懂了、看进去了,也喜欢上了。

  为拓展昆曲传播路径,青春版《牡丹亭》创造性地打造了校园行、海外行、参加重大艺术节庆和商演并举的多元演出模式。这一创新举措,让昆曲这一古老艺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走进不同人群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昆曲的影响力,使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绽放新光彩。

  传统戏曲表达了真善美的情感,既能做到古今对话,又能实现中外共情。

  “通过对两位剧作家经典作品的同台演绎,展现相互欣赏、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之道,在海外引发观演热潮。”柯军代表分享了青春版《牡丹亭》“圈粉”年轻人的现象后,又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2016年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时,和英国艺术家合创“汤莎会”的体会。

  两位文学巨匠的“邂逅”,背后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英国,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谈道:“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在他们逝世400周年之际,“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总书记的讲述,让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逝世400年后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同频共振,清晰表达了推进中英两国人文交流、拉近彼此文化距离的愿望。

  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更是一场伟大的相遇。2016年,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巡展在世界各地举行。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莎翁的粉丝为《牡丹亭》的唱腔凝神驻足;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汤公的后人也一齐纪念莎翁;在布鲁塞尔,《牡丹亭》连续演出多场;在悉尼,主题研讨热烈举行……当莎士比亚与“东方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年后携手,世界都凝神注视这场文化盛会。

  亲身经历了这段文化交流的柯军代表在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谈时有感而发:“对美好的向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昆曲等传统戏曲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好地交流、交心、交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张有魅力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表示赞许,还回忆起另一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往事。总书记说:“我在浙江工作的时候,推动了杭州和意大利维罗纳两个‘爱情之都’的友好交流。杭州有梁祝、白蛇传,维罗纳有罗密欧和朱丽叶。”

  无论是昆曲“走出去”成为中华文化名片,还是杭维两市的“中意”交往,无不证明: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期待昆曲继续“出圈”、“出海”又“出彩”。

  (编辑:周昭成 许文嫣)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