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中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记录着过去一年司法机关保障民生福祉的不懈努力,折射出你我身边的法治进步。
近年来,基层人民法院积极推行巡回送法进乡村活动,通过现场宣讲、模拟庭审、法律咨询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化解基层纠纷矛盾。图为2023年2月28日,湖北省鹤峰县法庭工作人员在前往中营镇的路上。新华社发 覃涛/摄
“如我在诉”,办好民生案件
用心用情办好百姓身边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亮出了一年的“成绩单”。
报告提到,2024年,人民法院审结涉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案件548.3万件;审结追索劳动报酬案件8.8万件,帮助追回薪酬285.4亿元;执行到位金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办好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用司法力量守护“夕阳红”、“半边天”、“安居梦”、“放心购”。
“成绩单”的背后,是人民法院为民司法的坚实足迹。
“人民法院在保障民生方面积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认为,2024年的一些典型判例具有社会和司法价值的引领作用。比如,在互联网为介质的新就业形态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属于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司法指引。再如,为了助力老年人舒心养老,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养老服务纠纷典型案例,推动养老机构善尽安全保障义务、加强服务场所适老化改造。
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留意到,人民法院依法惩治以偷拍、窃听等手段严重侵犯公民隐私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信息化时代,个人身份信息蕴含着巨大商业价值,容易被非法利用。重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既是时代所需,也是社会关切所在。法院的这些成绩,切实增强了我们的安全感。”
“加强民生权益保障”,写入报告2025年的工作安排。久久为功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如我在诉”,不断进步的司法审判,让法治保障始终紧跟人民群众新期盼新需求。
近年来,基层人民检察院开展了农民工欠薪问题专项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图为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干警深入工地开展专项监督工作“回头看”。最高人民检察院供图
检察为民,保障民生权益
你知道什么是“一函两书”吗?“一函”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两书”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一函两书”制度,重在源头预防,目的是通过协调协商方式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检察院会同全国总工会推进运用“一函两书”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24年起诉恶意欠薪犯罪1140人,支持农民工提起讨薪维权民事诉讼4.04万件,追索欠薪15.7亿元。
这样越来越精细、精准的检察举措,不仅在加强劳动者和特定群体权益保障领域成效显著,而且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法治之力。
用心守护群众身边安全,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起诉1.5万人;起诉医保骗保等犯罪4715人,守护老百姓“救命钱”;办理平等就业、母婴权益等公益诉讼1609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报告中这份检察工作的“民生答卷”,浸润着人民至上的赤诚情怀。
“用心、细心、爱心、暖心!”对报告的印象,全国人大代表王春生用“四心”来概括。他十分感慨:“检察工作接地气,报告才能有底气。老人、妇女、孩子、军人军属、企业家、农民等不同群体,都能在报告中找到检察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举措。”
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安心、“药盒子”用得放心,全国政协委员刘建国接受采访时表示,报告回应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人民检察为人民”是可感受、能体验的。司法护航民生的点点滴滴,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检察权要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2025年的检察工作安排,多措并举保障民生,彰显着进一步以严格公正司法为民生增温的坚定决心。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以法治利剑守护民生福祉,是司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人民安居乐业有法治的坚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基石就更加稳固。
(记者: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