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设施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仍然缺乏世界领先的“旗舰”型大科学设施,独创独有的大科学设施不多,有的设施关键技术的源头主要来自国外,有的设施性能指标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此外,我国大科学设施的类型和领域布局不尽合理,有的项目重复建设,对一些项目是不是符合科学规律和用户需求考虑不足,可能导致同质且低水平的无序发展、人才的无序竞争和资源的浪费等。
2025年1月20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图为1月19日,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在控制大厅监测实验数据。新华社记者 杜宇/摄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大科学设施的发展要有志于在重要科学方向酝酿历史性的重大发现,抢占前沿领域的制高点;要能切实满足发展需求,破解创新链条堵点,解决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我国现有大科学设施数量已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当,接下来发展的重点,应从填补国内空白的“增加数量类”向引领国际的“提高质量类”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类遴选机制。建设新的大科学设施应全国一盘棋,整体布局上制定总体目标和各自定位,才能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做好发展战略选择和优势学科布局。坚决避免“撒胡椒面”般一哄而上、重复投资。规划布局应与国家实验室、地方实验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协同联动,提升整体效能。根据不同设施类型采取不同遴选方式,确保设施建设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国家现实需求。
开展预先研究,优化管理制度。预先研究包括前瞻性的原理探索、概念设计和关键部件研制。关键技术预先研究的前瞻布局够不够,是影响引领型、独创独有型设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预先研究有时难以预设明确的“交账”目标,不易获得各方面支持。这就需要调整科研管理体制,加强对预先研究性工作的支持,完善不同类型预先研究的投入机制。同时,大科学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具有鲜明的工程和科研双重性,不能单纯按照基建工程管理,而要充分考虑其科研属性,制定适应设施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建设管理制度。此外,考虑大科学设施在产出论文、成果上的特点,需优化项目与人才的一体化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构建以稳定支持为主、自由竞争为辅、多元投入为补充的建设和运行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大科学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运行、退役管理体系。
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直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很多大科学设施本身就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产物。应坚持开放合作,努力拓展合作范围、方式和渠道,在项目遴选、评估、设计、建设和运行上有更多国际参与。同时,积极参加国外项目,广交朋友,培养国际型研究人才,扩大设施影响,争取国际支持,积极发起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发展大科学设施,建设科技强国》
(策划: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