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07月31日 15:48:3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江泽民

    十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发展科技,才能事半功倍。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确定的这项国策,必须在各级干部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来,切实贯彻执行,长期坚持下去。

    《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1989年12月19日),《论科学技术》第3-4页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末,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5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21页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1994年6月14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246页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1994年6月14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246-247页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1页

    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关系中,我们既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将决定我国未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5月27日),《论科学技术》第74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7-28页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此,如果我们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难以有新的开拓。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奋发有为,才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文明进步。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

    《同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座谈时的讲话》(1998年3月4日),《论科学技术》第100-101页

    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6页

    现在,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末,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及时抓住这种机遇,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效地战胜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6页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7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不足,发展很不平衡,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很繁重,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我们正在制定指导中国下个世纪头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关键要大力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障。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人才,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努力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项条件是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生产和市场需求、社会投入、政府支持之间的良性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2000年8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215页

    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4月29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294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论“三个代表”》第156页

    面对新世纪新发展,我国科技界的使命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和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发现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结晶,它为技术发明和工程技术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运用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成为它们的经济不断获得发展活力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二)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宏伟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九十年代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九十年代我们的科技工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一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的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扩大外延到主要依靠内涵增加的转变,建立节耗、节能、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二是有重点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三是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四是要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总之,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上,集中国家物力、财力,联合攻关,力争获得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的成就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这样,我们就能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5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21-22页

    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5页

    我非常赞成在科技的发展上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句话所表示的辩证关系,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我们既要稳定和保证重大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任务,使之持续发展;同时又要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5月14日),《论科学技术》第39页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坚持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也符合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1-52页

    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蓬勃而持续地发展,也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机制和广阔天地。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必须更加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要正确处理面向经济建设与提高科技水平的关系。面向经济建设是方向,提高科技水平、攀登科技高峰是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始终遵循面向经济建设这一大方向,坚持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2页

    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目光远大,筹划未来,针对下世纪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要把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要确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才能有所作为。要经过科学论证,选择一批有基础和优势、国力可以保证、能跃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在全国组织专门队伍,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尽快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4-55页

    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8页

    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要充分发挥应用与开发研究对经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选准课题,不断创新。

    《考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时的讲话》(1999年8月20日),《论科学技术》第140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物质技术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基本的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用五十年的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47-148页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环境保护、服务业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大量的科技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我国十二亿多人口拥有的创造活力和巨大市场潜力,不仅对技术创新提出了广泛的要求,而且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0页

    必须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或改制为企业,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1999年11月15日),《论科学技术》第172页

    要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大力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紧紧围绕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力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变为落后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5-56页

    发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们要立下一个雄心壮志,就是必须尽快地使我国摆脱高技术落后的局面,努力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努力创造并掌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这是关系我们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996年4月4日),《论科学技术》第71页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1998年11月24日),《论科学技术》第115页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大家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尽管我们在科技上同世界的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毕竟我们具备了实现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新的世纪又一次把机遇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否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大家要切实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46-147页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的创新探索,是科技进步的先导与源泉。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中取得的新突破,往往会带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兴起。我们要继续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既要支持广大科学家围绕国家确定的目标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也要热情鼓励一些科学家进行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基础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鼓励大胆创新。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前沿,要集中投入力量,组织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占领世界科学前沿的一席之地,为增强我国的持续创新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0-151页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继承我们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积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帝国主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剥削和侵略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和平,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使我们的国家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又具有当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这样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就会以无比强大的动力向前发展。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尽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的安全。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通过技术创新后来居上的成功范例,我国在一些领域也有这样的范例。现在,我们已具备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1-152页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加强技术创新,怎样按照经济规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一个需要继续认真解决的大课题。必须看到,在过去的科技体制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存在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和资源浪费,而且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改革,彻底革除上述弊端。要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大协作,形成合力。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2-153页

    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首先要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积极鼓励和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改制成科技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要加强军民科研体系之间的联系、结合与合作,既要加强军用先进技术向民用的转移,又要注重发挥民用科研在科技强军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根据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条件。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融资体制。认真贯彻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4-155页

    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即使有的一时可以从国外引进,但如果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消化和新的创造,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

    《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9月18日),《论科学技术》第164-165页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一件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提高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突出重点,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鼓励依靠高新技术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1999年9月22日)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快科技进步,一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项工作我们远没有完成;二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这件事我们才刚刚起步。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为此,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1999年11月15日),《论科学技术》第171-172页

    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0年6月20日),《论科学技术》第200-201页

    中国政府支持科学家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上开展基础研究,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2000年6月30日),《论科学技术》第207页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

    《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2000年8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215-216页

    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次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我们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要有新思路》(2000年10月11日),《论“三个代表”》第67-68页

    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化,正在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竞争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我国通过科学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学习、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技术发展跨越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要使科技进步和创新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01年6月23日

    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勇气和毅力,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与源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要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一些重大的科学项目,加强研究,协同攻关,力求有所突破。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建设,繁荣学术园地。对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自由探究,要鼓励原始性创新。要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发展。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01年6月23日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资源的这种重要性将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是全球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材耗和能耗。我曾经说过,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我们就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降低消耗,利用已经形成的相当规模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资源,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资源战略,拿出对策和措施,并抓紧实施。

    《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2001年8月25日),《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第1-2页

    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信息智能工具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我们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我国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业和国民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2001年8月25日),《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第2页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我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始终掌握主动。一切怯懦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一定要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树立雄心壮志,勇攀科技高峰,奋力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要敢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给予妥善安排,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6页

    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8页

    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教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60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不断促进和积极扶持各类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并十分珍惜和用好人才。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要在我国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学有所长并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组成我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学技术大军。为使各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信任、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大批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5月27日),《论科学技术》第77-78页

    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学得好的影响和带动学得不太好的,水平高的影响和带动水平比较低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压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82页

    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要努力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大展宏图。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科研机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纳入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和创新。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来创办科技产业。要造就一大批精通科技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鼓励群众性的技术发明与革新、技术推广活动。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创新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使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大力宣传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和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重奖在科技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其目的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5-156页

    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这个观点,要好好地在全社会进行宣传。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第331页

    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发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能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优势的创新机制,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培育一个争相创新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有紧迫感。各级领导干部要拿出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积极支持科技及相关体制的改革,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因素,努力开创一个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

    《发展要有新思路》(2000年10月11日),《论“三个代表”》第68页

    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发掘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0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

    要更新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既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重视国内人才,也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既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人才培养使用要讲投入和产出,讲效益。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要探索更加灵活的工作思路。适应当今人才竞争具有国际化趋势的特点,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拓宽工作渠道和手段,扩大工作覆盖面,形成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要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要创新工作方式,改变小生产、作坊式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要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的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应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考虑大多数、普遍性的要求,也要考虑重点领域、特殊部门对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要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科学探索是认识真理的实践过程,出现曲折、失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成功的探索可以取得接近真理的认识,失败的探索可以成为接近真理的过程。忽视科技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环境,减少人才创新、探索的后顾之忧,是成功创新的重要条件。信任是人才发挥作用、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和爱护。大家都要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要全面创造条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并不丰富,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我国正处在科技人才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下大力气培养优秀的年轻科技人才,提携和培育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担负起我国科技事业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献身才能成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确实是个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当然也适用于科学技术领域。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表明,许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都是青年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造的。推动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最需要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最需要为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特别要重点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的帅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五)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样,才能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要认真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促进安定团结。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1994年6月14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248-249页

    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财政再困难,也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高等教育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大部分人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提高。调整教育结构的关键环节,是要多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的各种初级、中级人才。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又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新体制和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1994年6月14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250页

    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现在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等项改革和其他各项建设工作,都要有利于促进这两个转变。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好学校布局,改进和完善学科与专业设置,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教材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把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上海、西安、西南、北方四所交通大学领导干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3月28日)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6页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金融研究班的讲话中,曾经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在学校中,对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知识的教育要重视,对上面讲的这些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一点请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9页

    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9-880页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还要努力普及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水平,为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人力基础。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81页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81-882页

    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要把教育培训同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推广结合起来,以利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82-883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83-884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第329页

    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千万不能由于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来。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学校和地方,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对学生在校外活动的情况,抓得比较松,有些学生在社会上接受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第329-330页

    (六)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依靠科学技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1996年2月9日),《论科学技术》第68页

    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武装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一个社会如果愚昧迷信盛行,科技创新不仅难以产生,就是产生了也可能被忽视、被扼杀,难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事实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与迷信、知识与愚昧的斗争并未停止。这些年来,确有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一些人从事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传播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而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竟然是非不分,也参与其中,甚至为之推波助澜。这个现象还不发人深省吗?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科技普及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凡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尚未被认识的客观事物,要鼓励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是,未被科学证实的假说,不应在社会上推行,更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要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论科学技术》第159页

    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思想武装全党,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1999年12月9日),《论科学技术》第174-175页

    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中,科学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仅仅靠科学家的努力还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和参与,这样才能形成科技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坚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才能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产生更大的威力。应形成全国方方面面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气氛,应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年6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191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就要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科学界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总之,要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年6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191-192页

    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坚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磨练,才能真正树立起来。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在全社会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年6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194页

    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被歪曲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2000年8月5日),《论科学技术》第216-217页

    要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01年6月23日

    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登攀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现在,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多就是因为没有按照科学精神办事造成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必须坚持用科学精神来指导工作,不断增强贯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自觉性坚定性。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01年6月23日

    要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庄严使命。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使人类得以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能动地驾驭自然和社会,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果,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应该成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先锋队。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战胜愚昧落后的强大力量,是反对迷信和邪教的锐利武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起来。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七)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57-58页

    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7页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深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可以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要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进步。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蓬勃进行。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支持学术繁荣、发展。要在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服务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这样才有希望创造出对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鸿篇巨制。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

    我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

    希望大家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努力回答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适应变化着的时代条件,做到“去就有序,变化有时”。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急需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为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极创造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希望大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尤其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应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同时,我们要拓展眼光,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希望大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要不断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要加强基础课程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希望大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健康发展。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

标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网站编辑 - 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