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0年3月18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940-941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41页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将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我们将通过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等措施,增强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的活力;通过机构改革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高决策效率和办事效率;通过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权力下放等措施,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和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76-2077页
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与世界》(199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1995年7月14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1页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4页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4-35页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绝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以为发扬民主、强调法制就不需要党的领导,这是错误的。同时,各级党委要学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领导同志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7月17日),《论党的建设》第293页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6-687页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7页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7-688页
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总想把他们那套民主制度强加给我们,总想让我们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西方国家一直在进行尖锐的斗争。西方敌对势力打所谓的“民主”牌,实质就是要实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我们千万不能上这个当。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搞西方的那一套三权鼎立、多党竞选,肯定会天下大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头脑一定要清醒。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7月19日)
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二)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三)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四)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五)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六)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4月2日)
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现实,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观察当代中国的政治,首先要认清这个大前提。忽略了这一点,就不能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中国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早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增加党和国家的活力,充分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特点进一步发挥出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制度。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董事长兼发行人苏兹伯格、执行总编莱利维尔德等一行采访时的谈话》(2001年8月8日),《人民日报》2001年8月14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1日),《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当然,这个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人大的工作也需要改进和加强。特别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好地发挥人大作用的问题。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0年3月18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941-942页
党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各级党组织都要尊重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重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党中央关于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凡是应该由全国人大决定的事项,都要提交全国人大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地方也应如此。我们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人事任免权。各级党组织推荐需经人大选举、任免的干部时,要重视人大的意见。推荐的人选确定之后,人大党组应努力做好工作,使党的决定得到实现,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对于由人大选举、决定的政府组成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各级党委要把人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人大党组的汇报,讨论、研究人大的工作,关心人大的建设。人大党组要建立和健全向同级党委的请示报告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大工作中贯彻落实。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0年3月18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943页
作为人民代表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大更好地代表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引导不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保证民主渠道的畅通,把群众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作为党和国家决策的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主要民主渠道。当好人民代表,第一,要联系群众;第二,要善于把群众正确的意见带到上面来;第三,对明显不正确的意见,要敢于坚持原则,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进行耐心解释和说服。现在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有近四百万人,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党要加强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工作,通过人大代表,广泛了解各方面群众的要求,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批评。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0年3月18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945-946页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这是我们的国体。那末,政体呢?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把它作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重要途径。真正按照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制度办事,对我们国家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良好秩序,有效地组织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各种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3月23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要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各级人民代表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应该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41-1642页
各级党委要重视人大的作用,善于把党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变成国家意志,以便动员全体人民去遵守和执行。这是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办事的问题,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建国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方式与战争年代不同,不仅要靠党的政策,而且要依靠法制。凡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要作出决定,还要形成国家的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是一致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和党员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政治原则。
《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3月13日)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0页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1-32页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们党多次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国的这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讲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对于这样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并使之不断完善。
《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要点》(1990年3月18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和各民主党派建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充分发挥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体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以利于更好地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利于更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42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它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使之更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领导人座谈时的讲话》(1997年12月23日)
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实行这种政党制度,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党派主观意志的产物。我国历史上,辛亥革命后曾搞过一段多党议会政治,国民党统治时期搞过一党独裁,但都行不通。实践表明,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为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对这个重大政治原则,决不能有丝毫含糊。
《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1999年2月12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需要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当然也需要始终接受一直与自己保持密切合作的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和批评。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9月2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030页
我国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照搬西方多党制,后来国民党又实行一党专制,结果都失败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同和衷共济、安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和发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0年12月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94-1495页
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制度不同,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也必然不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离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不顾中国人民的实践效果,企图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来代替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在理论上政治上是极其错误的,在实践上必然造成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后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关系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0年12月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95-1496页
(四)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压制民主、强迫命令等错误行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2页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要搞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健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和集体财务等管理制度,把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逐步推广开来。
《在重庆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8年4月16日)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要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当前,重点要抓好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人管理村务。二是村民议事制度,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家家户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选出的代表讨论,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把握住了这两条就能够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1998年9月2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32-533页
在国有企业实行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同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一样,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创造。在开展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有任何削弱。越是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越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认真和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共同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益搞上去。
《工人阶级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998年10月26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第204-205页
要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1999年6月26日),《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第321页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前景十分广阔。要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9年10月10日)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要坚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社区的民主建设,通过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确保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2001年4月28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第222-223页
(五)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目前,党政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许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脱离群众,障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认识,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9-30页
机构改革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涉及许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避免大的波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素质比较高。在机构改革中,要搞好人才分流,妥善安排离开政府机构的人员,使之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新的岗位上为现代化建设继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发展生产力和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积极力量。
《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1993年3月7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26页
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以及各种腐败现象,这也是机构改革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人的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机制和管理制度问题。以往廉政建设的经验说明,没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完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党政机关必须通过机构改革和各项制度建设,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从机制和管理制度上,防范和消除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
《在全国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7月23日)
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是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它们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其中转变职能是第一位的。以往改革的实践证明,不转变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依然如故,各方面关系就难以理顺,机构和人员就减不下来,行政效率就无法提高。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要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切实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切实转移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搞好总量平衡和综合协调,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该下放的权力一定要下放,该加强的职能一定要加强,真正做到微观放开放活,宏观管住管好,这才是转变职能的完整内涵。
《在全国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7月23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机构改革如果严重滞后就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过于超前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和客观基础,只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同志对这次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觉得不过瘾,认为步子小了,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机构改革的步子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志,而取决于客观条件。我们虽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现阶段市场调节也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市场作为一个体系还处在发育阶段。新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原有的机制还在发挥作用,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这就决定了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而要有个过渡。过渡不是等待,而是改革推进的一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过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要分阶段地进行。我们应当客观地分析和把握这次机构改革的现实条件,把改革精神与求实态度统一起来。
《在全国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7月23日)
推进机构改革。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方案,积极推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3页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的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大的原则有四条: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1998年2月26日)
(六)建立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9页
领导机关作决策、发指示,一定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基层的承受能力,不提脱离基层实际的口号,不定基层落实不了的指标,不搞政出多门,不要布置一项工作下面还没来得及落实,就又搞新名堂、新花样。领导干部、领导机关要多到基层传帮带,少写那些没有多少实际指导作用的文章,少开没有实效的现场会。
《在全军第二期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轮训班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1994年6月8日)
一个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了解当代科技的所有知识,这就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科学论证。要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实施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62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这里我要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的决策、我们的事业就丧失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62页
多谋与善断是辩证统一的。如果不征求或根本听不进大家的意见,只是凭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定问题,这样的决断就可能变成武断。如果关键时刻不当机立断,犹犹豫豫,延误了时机,那样就变成了优柔寡断。这都是违背民主集中制和多谋善断的原则要求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会既能多谋,又能善断。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从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决策工作来说,也就是多谋善断的过程。换句话也可以说,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实现多谋善断的可靠基础和重要保证。
《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1998年6月2日)
(七)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民主和自由,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总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是最科学的。美国有什么民主?比如选举,好像每个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竞选一个总统没有上亿美元的资本,是没有办法当选的;竞选一个州长,没有上千万美元买选票是没有办法当选的。我给外国人坦率地讲,我们现在没有用直接选举的办法,为什么呢?我们十一亿人里面有两亿文盲,怎么直接选举?这不是很清楚吗?但是能说我们不民主吗?我们通过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用间接选举,也是民主的,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将来经济文化水平提高了,民主也要发展。
《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要点》(1990年1月18日-24日)
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不懈的努力。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990年5月3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049页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990年5月3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049页
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就是人能否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而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又是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的,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在一个国家里,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想,离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来谈民主、自由和人权是没有意义的。
《在接受美国〈华盛顿时报〉原主编博奇格雷夫采访时的谈话》(1991年10月29日)
谈到人权问题,我认为:第一,要考虑国情的不同。对中国来说,确保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权保障。中国有十二亿人口,每年净增一千四百万人,而有些国家人口基数很小,有些国家人口增长很慢,甚至是负增长。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推行与它们同样的人口政策。不然的话,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其他权利更谈不上。因此,确保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是不断改善人权状况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
第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会有侵犯人权的现象发生。重要的是政府对这些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对这些现象,中国政府的态度历来是坚决反对,并依法纠正。
第三,不能把危害国家和侵犯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划入人权保障的范围。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对这类活动都是明文禁止的。我们一贯主张“言者无罪”,但对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惩治,这样做正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权利。
第四,中国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在保障人权问题上进行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是我们反对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中美关系》(1995年10月23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548-1549页
民主是个政治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民主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
《关于讲政治》(1996年3月3日),《论党的建设》第215页
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仁者莫大于爱人”的思想,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影响。今天,我国人民享受的人权保障,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中国是一个有十二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情决定了在中国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1997年10月3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4页
人权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从世界上存在众多国家这个现实出发,人权的实现要依靠各个国家的努力才行,因此从根本上讲,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人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充分实现,是同每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相联系的逐渐发展的过程;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政府依法保护人权,反对一切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1997年10月3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4-65页
组织扶贫开发,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这一壮举向世界表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和发展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为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进行了锲而不舍、艰苦卓绝的努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中国人民基本权利最坚决、最忠诚的维护者。我们根据自己国情确定的发展人权事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们维护人权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一切权利都难以实现。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1999年6月9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46页
我们主张各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对话与合作,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特别是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做法。目前,国际上有些人提出“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的新干涉主义,这值得广大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高度警惕。事实上,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同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会谈时的谈话》(1999年10月30日)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近代历史上长期遭受外强入侵和欺凌,中国人民深知一个国家不能保障自己的主权,就根本谈不上人权。所以,我们特别珍惜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解放和国家主权。我相信,这对任何国家都是同样的。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巨大活力,是中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的生动写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这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发言》(2000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