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07月31日 15:48:3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江泽民

    二十一、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

    (一)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53-1354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正在深入进行,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新的严重失衡。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各主要国家军事战略调整的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激化,由此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一九九○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武装冲突百分之八十起因于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出现这种现象,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随着持续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他们打着民族和宗教“复兴”的旗号走上政治舞台。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贫困化现象加剧,也给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滋长膨胀提供了条件。西方一些国家,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不断插手和利用民族、宗教纠纷,纵容和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更加剧了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活动,已危及一些国家的政局稳定甚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妨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往往引起所在地区的动荡,对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论“三个代表”》第182页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问题,对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总体上对全球经济发展有好处。但也必须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处于“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推动它们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造福各国人民。一种是,任凭它们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弘扬合作发展精神,大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赋予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以互利合作的内涵,促使其健康发展。

    《合作发展,共创辉煌》(200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9日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月25日)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代价。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促进共同发展,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引发的争端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需要各国人民冷静思考、认真应对。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摆在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在以下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多极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历史已反复证明,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社会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获益甚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趋利避害,实现共赢共存,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以缩小南北差距,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继续发展。这不仅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要求。

    ——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点在增多,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2002年4月10日),《人民日报》2002年4月11日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稳定,不要战争动乱,要繁荣进步,不要贫穷落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人民渴望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这是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然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国际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不少发展中国家遇到了严重困难,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局势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与合作,认真规划和坚持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

    ——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这样做,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平衡发展。

    ——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当今全球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应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鼓励各种经济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加强国际开发机构的资源转移职能,促进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合理分配,实现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

    ——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各国的发展必然要遵循各自的历史轨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加强亚洲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02年5月10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11日

    (二)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在国际事务中,我们永远不谋求霸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主张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干涉我国内政。我们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在处理同外国党的关系上,我们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我们要同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650-1651页

    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持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决不是表明我们软弱、退让,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考虑到我们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要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同时又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我们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

    《在第三期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1991年7月31日)

    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也在谈裁军,但并没有真正裁减他们的尖端武器。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5-36页

    我们既要充分估计有利的因素,抓住难得的时机,加强对外工作和对外交往,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回旋余地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为国内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以利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正视不利的因素,加强研究,精心筹划,正确决策,扎实工作,力争变不利为有利,做到有备无患。不能因为国际形势有利于我们的东西不少,就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放松必要的警惕;也不能因为还存在不利于我们的东西,就把国际形势看得过重,而盲目紧张,好像“兵临城下,草木皆兵”了,甚至因此而动摇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决心,那显然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月13日)

    我们常说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外交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在第八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7月12日)

    中国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即使将来中国富裕起来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不会改变。中国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应时代要求,从中国和本地区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在马来西亚外交和对外关系学院的演讲》(1994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1994年11月12日

    我们要贯彻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的方针,决不当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他紧接着说要有所作为。中国不能无所作为。中国不是“无足轻重”,而是“有足轻重”。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可以发挥一些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能够并且有条件做到有所作为。但是我这里说的有所作为,是指必须做而又可能做的事就要尽力去做,而不是无所不为。我们不能超越我们的现实可能去办事情。

    《在部分驻外使节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1995年8月3日)

    在对外工作和国际斗争中,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原则,但也不能没有一点妥协。必要时作点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坚持我们的原则,是原则所允许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则性要和灵活性相结合。我们应该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也要看到世界上还有人想整垮我们。对这些人,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不能麻痹大意。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样的原则问题上决不能示弱,不能让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要坚决维护,该斗的一定要斗。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不会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更看不起你。当然,在斗争中,要注意防止感情用事。过头的话我们不说,过头的事我们不做。要讲究斗争艺术,讲究斗争策略,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要有理、有利、有节,要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地妥善处理问题。

    《在部分驻外使节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1995年8月3日)

    我们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称霸。中国单方面承诺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支持在拉美、亚太及非洲等地区建立无核区。中国已向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提供核安全保障。中俄双方已宣布不把各自的核弹头瞄准对方和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俄、哈、吉、塔五国已在长达七千多公里的边境地区就裁减军事力量达成协议。

    中国对外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稳定,中国的强盛是和平力量的增长。历史已反复表明,一个国家对于世界和平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的国力是否强大,而在于它奉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中国对内一心一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内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决不会改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71-2472页

    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2页

    要坚持睦邻友好。这是我国的一贯主张,决不会改变。对我国同邻国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应该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3页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国防费在所有大国中是最低的。八十年代,中国单方面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最近又宣布今后三年再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中国发展了,人民逐步过上富足的生活,只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如果不能实现发展,人民不能摆脱贫困,国家不能保持稳定甚至发生动乱,那就会像邓小平先生说的那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而且是世界性的灾难。

    《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1997年10月3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5-66页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表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企图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常的国家关系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恪守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中国人民也决不能允许别人侵犯自己进行历史选择的神圣权利。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各国互不干涉内政,每个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都应受到尊重,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应享有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思想道德的自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其他方面的不同,不应当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关系和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障碍。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月2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632页

    我们尊重一切和我们平等交往的外国政府和外国朋友,将继续发展和努力扩大同他们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尊严。社会主义中国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经济力量,这是任何人也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经济制裁,都丝毫不能动摇我们振兴中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信念。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月2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632-633页

    世界的发展变化昭示人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历史洪流回旋跌宕,奔腾不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趋势不可阻挡。任何国家,自恃强大,迷信武力,谋求霸权,推行扩张政策,注定要失败。制造借口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终将自食其果。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这种霸道行为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凭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总之,一切违背时代潮流,违反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径,必然要受到抵制和反对。

    《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1995年10月2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553-1554页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人权领域搞强权政治,借人权向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压力,严重干扰了国际人权领域活动的正常进行。其目的是要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剥夺各国人民按照自己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自一九九○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连续六次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提出反华提案,不仅是针对中国的,而且也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斗争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国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是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阿尔及利亚总统泽鲁阿勒会谈时的谈话》(1996年10月17日)

    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2-43页

    我们一贯主张,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论“三个代表”》第183-184页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论“三个代表”》第184页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发展尖端武器系统只会引发军备竞赛,危害世界和平。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才能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200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01年7月18日

    (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是多样性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和操纵国际事务,是行不通的。建立国际新秩序是长期的任务,中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道,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6页

    既有多样性,又相互依存,是亚太地区的现实。多样性产生互补性,相互依存带来相互合作的需要。承认这样的现实,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优势,亚太经济合作就会生机勃勃,就有日益广阔的前景。基于这一考虑,回顾去年西雅图会议以来的新发展,我愿对亚太经济合作的未来提出如下五项原则建议:

    一、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各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对于亚太经济合作的走向、重点、进度等重大问题,要提倡多商量,多探讨,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二、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由于各成员之间经济水平有很大差别,政治地位不同,发展的轻重缓急不相一致,合作要务实稳妥,逐步深入。尤其在酝酿重大举措时,要勤于思,慎于行,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以求实效。

    三、相互开放、不搞排他。首先,各成员之间要实行相互开放,不搞歧视。发生分歧时不要动辄树起壁垒。其次,在深化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要扩大同地区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博采世界之所长。

    四、广泛合作、互利互惠。合作的思路可以再放开一些,合作的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宽。不仅要继续重视贸易和投资等问题,而且本地区发展中成员普遍关心的消除贫困、技术转让、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也应该成为合作的重点。

    五、缩小差距、共同繁荣。亚太地区二十亿人口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在一千美元以下的还有十五亿人,地区经济合作不仅要考虑开放市场和贸易自由化问题,更要考虑到发展中成员的需要,帮助它们克服种种制约,缩小它们同发达成员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特别是发达成员也应对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开放自己的市场。十多亿人脱贫致富,对于亚太地区拓展贸易市场,增加投资机会,推动科技进步,深入经济合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1994年11月16日

    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

    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国家之间的争端,要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必须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不能成为变相干预内政,更不能卷入冲突,成为战争的一方,而且要量力而行。要全面禁止、彻底销毁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裁减少数国家的庞大武库,遏制和消除可能导致战争的诸多因素,保障各国和各地区的安全。

    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联合国的创始者们五十年前在宪章中所确定的这些原则,今天更具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等项原则,应该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国家都没有干预他国内部事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特权。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应该是消除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现象,书写国际关系史新篇章的时候了。

    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随着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优势互补也越发明显。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不能脱离世界大市场。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要求各国在经济、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行相互开放,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歧视政策。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落后状态。消除贫困,是当代世界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应该从提供资金、减免债务、转让技术、平等贸易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长远利益。各国经济共同增长和普遍繁荣,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世界上约有二百个国家,无论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没有多样化,也不成其为联合国。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

    我们要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以及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对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欠了债的,理所当然地应对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我们认为,各国人民所期待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包括上述内容。联合国应当也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实现这样的新秩序,是我们所要共同缔造的更美好世界的主要标志。

    《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1995年10月2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554-1556页

    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它的运行方式具有自己的基本特点,这就是:充分尊重各成员的多样性,承认成员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及其带来的不同利益与需求;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实行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实践越来越证明,“亚太经合组织方式”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有利于各成员的不同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有助于发挥各个成员的能力,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这种方式,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加强合作的重要保证。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1997年11月27日

    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我们认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裁军进程的健康发展,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得到保障。

    《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199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1999年3月27日

    裁军的目的在于增进安全,而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宁。裁军不应成为强国控制弱国的工具,更不应成为少数国家优化军备,进而谋求单方面安全优势的手段。只裁别人的不裁自己的,边裁边扩,甚至为了所谓自身安全而牺牲他国安全;或者只要求别国严格履约,自己却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为所欲为,这种搞双重标准的做法是对国际裁军努力的嘲弄,有悖于裁军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199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1999年3月27日

    我们认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产生于五十年代的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一,应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遵守这些原则,是和平共处的应有之义和必要前提。

    第二,应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国家之间的争端,地区之内的冲突,应该通过和平谈判、平等协商逐步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而不应凭借自己的军事优势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要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强权行为。

    第三,应坚持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地参与世界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没有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的特权。要充分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应坚持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各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成为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更不应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第五,应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之有利于维护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任何国家都不得利用自己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优势,去损害别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

    《发展中欧友好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199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1999年3月28日

    值此千年之交,我们在此聚会一堂。我们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就是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满足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我想谈四点看法:

    第一,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五十多年的岁月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实践证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仍然有效。中国有句古话:“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宪章就是一部国与国关系的指南,为我们指明了应循之路,各国都应该严格照章办事。

    第二,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维护安理会的权威。维护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首要责任是宪章赋予的庄严使命,也是全体会员国的庄严承诺。安理会是集体安全体制的核心。任何甩开安理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做法都是危险的,是违背全体会员国的意愿的。

    第三,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加强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创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多年来,联合国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发展问题还应该摆到更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世界的繁荣和发展。联合国有一百八十九个成员,最有资格讨论和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当把这个问题列为优先努力的事项。

    第四,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联合国决策的民主化。联合国是我们大家的联合国,所有成员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应该一律平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应该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大家的事情还是应该由各国协商解决才好。联合国的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广大会员国的共同意志,特别要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和根本利益。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联合国作用的发言》(2000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相互尊重主权和独立,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是极其重要的。各国有权根据自身的国情决定发展道路和模式。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更无权对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画脚。维和活动,必须坚持征得当事方同意、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以及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等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维护和平的目的,不能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商解决国际问题,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应大力加强。发展中国家及其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应得到加强。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要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对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逐步缩小南北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差距,而不是只从发展中国家谋取资源、市场和利润。国际社会应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切实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不同,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必然存在差别,也各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世界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应在彼此尊重、平等对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彼此的不同和差异,应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动力。这样,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异彩纷呈。

    《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200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1日

    “上海五国”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是五国处理相互关系的经验总结,而且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正在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大踏步地前进。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人类生存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仍继续存在。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层的矛盾。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破坏活动有增无减。为了共同利用机遇并共同应对挑战,各国各地区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这是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不仅符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必将对推进本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合作组织”以什么样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无疑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向世人充分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将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致力于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睦邻友好,加强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广泛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上海合作组织”将始终恪守上述原则宗旨,永远高举和平与合作的旗帜。

    《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200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2001年6月16日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大下去。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论“三个代表”》第181-182页

    一百多年来,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类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必须看到,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始终存在,尤其是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地区冲突、环境恶化、国际犯罪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这说明,要使各国人民都能享受生产力特别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实现普遍发展,必须在发展新科技、新产业的同时,对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进行改革和更新。

    关键是要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全面贯彻多边主义的合作发展精神。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协商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解决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作发展,共创辉煌》(200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9日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亚太经合组织应从本地区的现实和时代要求出发,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发挥更大作用。作为本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为全球及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创立的由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等原则构成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符合本地区多样性的客观实际,是各成员加强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亚太经合组织应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加强合作赋予新的内涵。

    ——亚太经合组织应始终站在全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适应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对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挥引导方向的重要作用。

    ——亚太经合组织应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向实现茂物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继续秉承“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为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作出贡献。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应反映各成员最广泛的共同利益。采取更富成效的合作方式,缩小成员间的差距,增强凝聚力。只有这样,亚太经合组织才能保持活力,并实现各成员共同繁荣的目标。

    我相信,通过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亚太经合组织合作进程一定能够在合作、参与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200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2日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亚洲各国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同时要深化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亚洲各国国情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多样,这不仅不会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障碍,反而更增加了亚洲加强合作的现实意义。加强亚洲区域合作,有利于亚洲各国更广泛地开拓市场和利用资源,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在亚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区域合作日益加强,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种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一个互利、健康、开放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

    在此,我想就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合作提几点建议。第一,从亚洲发展的大局出发,共同培育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政治环境。第二,贯彻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体现参与各方的平等权利和共同利益。第三,坚持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现有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首先加强次区域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亚洲合作的有效途径。第四,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使亚洲合作在开拓本地区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加强亚洲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02年5月10日),《人民日报》2002年5月11日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是各国有见识和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应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最根本的是必须抛弃“冷战思维”,树立新型安全观,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最重大课题的正确途径。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互信意味着以合作求安全,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承认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文明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而且应该和睦相处。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国际关系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处理事关世界与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应该遵循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更需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探讨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途径。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加强相互协作、谋求共同发展。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解决,世界就得不到具有牢靠基础的安宁和稳定。

    《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2002年6月7日),《人民日报》2002年6月8日

    (五)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同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各自国家的独立主权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交流。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6-37页

    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仍然富有生命力。独立、自主、非集团、和平、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原则,不仅在两极体制下有效地维护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现在仍具有实际意义。霸权主义的危险并未消失,而且不时有新的表现。不结盟运动长期为之奋斗的两大任务——和平与发展仍然严重地摆在人类面前。拥有一百多个成员国以及观察员国的不结盟运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互助的良好形式。

    《同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会谈时的谈话》(1993年9月21日)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外交是全方位的,我们既重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重视发展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同塞拉利昂全国临时执政委员会主席斯特拉瑟会谈时的谈话》(1994年10月11日)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中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稳定、蓬勃发展的东南亚。同样,一个稳定的、迅速发展的中国也符合东南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马来西亚外交和对外关系学院的演讲》(1994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1994年11月12日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要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充分发挥我们同发展中国家互相支持的政治优势。

    《在部分驻非洲国家使节座谈会上的讲话》(1996年3月27日)

    我们在同非洲国家的交往中,要始终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搞大国主义,不能看不起小国。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了,或者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而忘记穷朋友,更不能看不起穷朋友。非洲国家的贫穷落后,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剥削的结果。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它们的经济技术优势,操纵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垄断国际市场,搞不等价交换,仍然在继续剥削着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同非洲国家不仅有相似的历史遭遇,而且在现实的发展中都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挑战乃至遏制,有着许多共同的要求和利益。我们不仅要同情非洲,而且要诚心诚意帮助和支持非洲。

    《在部分驻非洲国家使节座谈会上的讲话》(1996年3月27日)

    中国的发展,为中非之间友好合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值此世纪交替的历史时刻,我郑重地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宣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非世代友好建立新的历史丰碑。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真诚友好,彼此成为可以信赖的“全天候朋友”。中国和非洲,历史上有过相似的遭遇,今天又面临着共同的任务。非洲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非洲。中非友谊基础深厚、世代相传,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它绝不会由于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和国际格局的转换而改变。

    二、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尊重非洲国家的民族特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尊重非洲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的正义斗争,支持非洲国家为维护国内稳定和团结、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对于非洲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们一向主张和支持非洲国家排除外来干涉,通过和平协商方式加以解决。

    三、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努力,继续提供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政府援助;双方积极配合,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振兴中国提供的传统援助项目;鼓励双方企业间的合作,特别要推动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公司到非洲开展不同规模、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在合作中坚持守约、保质、重义等原则;拓宽贸易渠道,增加从非洲的进口,以促进中非贸易均衡、迅速发展。

    四、加强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中国同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场合,长期以来保持着荣辱与共、相互支持的合作传统,为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非领导人之间要加强交往。中国将坚定不移地为非洲国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非洲国家应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呼吁国际社会认真听取非洲的声音;希望联合国及有关国际机构尊重非洲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意见;要求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切实帮助非洲减轻债务负担,改善非洲发展的外部条件,以利于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增长。中非友好合作的发展,将为南南合作和国际合作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五、面向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中非携起手来,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顺应历史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呼唤,为早日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为中非友好创立新的历史丰碑》(1996年5月13日),《人民日报》1996年5月14日

    我们愿与南亚各国紧密携手,共同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此,我们主张:

    一、扩大交往,加深传统友谊。通过各种交往,特别是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对话,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双方共同努力,使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友谊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相互尊重,世代睦邻友好。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径,自己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历来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希望自己完成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能得到别国的理解和尊重。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南亚各国和睦相处。中国永远是南亚各国可以信赖的朋友和邻居。

    三、互利互惠,促进共同发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经济技术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和开拓合作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和南亚国家比邻而居,有许多共同点,共同利益是主要的,邻国之间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或争议。我们主张求大同,存小异,对分歧或争议要着眼长远,从大局出发,通过协商谈判,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有些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不因此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

    五、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在世界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应加强磋商,密切合作,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长。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团结合作,求得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立足于民族之林,才能有效抵制霸权主义和外来干涉,捍卫自己的独立、主权和权益。

    《世代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199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1996年12月3日

    要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正当权益。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3页

    第三世界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它们的逐步发展壮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尽管它们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个整体,政治、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都在增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有的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到下个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和平力量和经济力量,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成为下个世纪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结束数百年来美欧主宰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的状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依托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7日)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支持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和东盟组织的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中国与东盟成为全面对话伙伴以来,双方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各种交流日益增加,在一些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得到加强。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不仅利在双方,而且惠及亚太。

    我们双方已一致同意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愿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充分运用已经确立的全面对话合作机制,拓展双方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之间的交往,增进信任,扩大共识,加强友谊。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双方经贸、科技合作摆到重要地位,加强在资源、技术、市场、金融、信息、人力资源开发及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利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一些重大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及东盟地区论坛中,加强双方的相互对话、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发展中国家公正平等、不受歧视地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运行。

    ——继续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处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议,寻求问题的逐步解决。有的分歧一时解决不了,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而不要因此影响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99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

    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迎接国际形势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各自的生产和科技潜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力的增强,是它们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200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1日

    面向未来,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中非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我们要通过各种交往,特别是双方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挖掘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拓展新的合作方式和领域,逐步形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中非经贸关系新格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中非之间全方位的友好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使中非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200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1日

    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实现更大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中国和拉美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尽管国情不同,但在推进自身发展方面面临着共同课题。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倡议:

    ——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共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争取平等发展的权利。

    ——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磋商,全面推进南南合作。这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提高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要努力探讨和开拓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挖潜力,互助互补,相互促进,赋予南南合作新的活力。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南北对话,促进改善南北关系。我们敦促发达国家考虑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债务沉重,金融脆弱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相互尊重,开展对话,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基本途径。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教事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共同开创中拉友好合作的新世纪》(2001年4月6日),《人民日报》2001年4月7日

    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拉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拉美国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中拉友谊不断发展,相互了解日益加深,经贸关系稳步扩大,对话与合作显著加强。中拉友谊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郑重表示:中国愿同拉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中拉在新世纪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全面合作关系。为此,让我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增进理解,平等相待,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进一步密切中国同拉美各国的政治关系,增加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对话,利用中拉之间建立的政治磋商机制,加强中国同以里约集团为代表的拉美地区组织的对话与合作。中国人民愿同拉美各国人民一起,为南南合作树立新的典范。

    二、加强磋商,相互支持,在国际上维护中拉正当权益。在涉及联合国作用和改革、国际安全、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等问题上,广泛开展对话,协调立场,彼此借重,相互支持。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以及东亚——拉美论坛等国际组织或场合中,努力寻求共识,扩大合作。

    三、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努力扩大经贸合作。中拉经贸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广阔。二○○○年中拉贸易达到了创纪录的一百二十六亿美元。双方应挖掘潜力,在保持贸易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把扩大相互投资,发展高技术合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市场广阔,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我们欢迎拉美企业家到中国投资,同时也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到拉美发展。

    四、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建立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中拉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合作的思路应更开放,合作的方式应更多样,合作的领域应更广泛,合作的内容应更全面。要努力扩大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以造福于中拉人民。

    《共同开创中拉友好合作的新世纪》(2001年4月6日),《人民日报》2001年4月7日

    回顾我们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中越人民理想相同、利益相关,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友好合作的道路走下去,加强团结,增进互信,发展友谊,扩大合作,谋求共同的发展繁荣,才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

    实现中越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不断发展,必须坚持“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指导方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我们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

    ——长期稳定,就是中越友好符合两党、两国、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双方都要从友好的大局出发,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稳固健康发展,使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面向未来,就是我们双方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承传统,开创中越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睦邻友好,就是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始终以睦邻友好精神教育两国人民和处理两国关系中的一切问题,互相信任,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共同发展。

    ——全面合作,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两党两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维护和促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中越关系,互相信任是基础,长期稳定是前提,睦邻友好是保障,全面合作是纽带,共同发展繁荣是目标。

    《共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未来》(200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02年3月1日

    (六)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人类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刻,如何面向新世纪,建设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是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关心的问题。一切爱好和平与进步的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既能造福于中俄两国人民,又能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型的持久友好的中俄关系。叶利钦总统在今年初给我的信中提出两国“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倡议,我对此表示赞赏。我们认为两国新型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成为不对抗、不结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为此,我们主张:(一)加强相互理解信任,坚持以长期睦邻友好精神处理相互关系中的一切问题。(二)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不断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三)不管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两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方针不变。(四)充分利用两国天时地利条件,积极发展互利互补的经贸关系,促进共同繁荣。(五)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两国间的人员交往,把中俄边界建成和平、友好、繁荣的纽带。(六)加强相互磋商与合作,共同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1994年9月3日),《人民日报》1994年9月4日

    在这里,我想概括地阐述一下中国对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的四项原则。

    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努力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是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双方的合作,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还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二十一世纪。我们应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使双方的关系始终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前进。

    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中国同西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但我们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的发展道路。我们愿同西欧国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增进信任,不做损害对方的事情,使我们双方真正成为友好相处的平等伙伴。

    三是互补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同西欧国家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以利于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四是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中国同西欧国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相同或近似的观点和主张。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我们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将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中国愿意通过双边渠道和在国际机构中进一步加强同西欧国家的磋商与合作,为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法国雇主协会、巴黎工商会和法中委员会举办的演讲会上的演讲》(1994年9月12日),《人民日报》1994年9月13日

    我愿再次强调,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美关系,希望中美两国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建设性的关系。总统先生当选后不久我就提出了中美之间应该“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这仍然是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中美关系能早日结束目前这种起伏不定、麻烦不断的恶性循环,进入一种稳定发展、不断前进的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双方应就以下几点共同做出努力:一、两国领导人应当从战略的高度,从世界大局和二十一世纪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中国有句话叫做“登高望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把握中美两国的战略和长远利益,才能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使中美关系的航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仍然是中美关系的基础。三个公报是双方经过长期谈判达成的,尽管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本身都发生很大变化,三个公报的基本原则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然适用于今天。有人认为三个公报已经过时,这完全是错误的判断。事实证明,只要三个公报得到遵守,中美关系就发展;相反,就遭受挫折,甚至倒退。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中美都是大国,两国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不同,我们两国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不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利益。为了发展和扩大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我们需要尊重各自的国情和选择,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一种平等的、协商的、合作的精神处理相互间的一切问题。任何施压、制裁的办法都是不可取的。四、十分谨慎地处理台湾问题。我和总统先生已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愿再次强调,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也是中方最关切的问题。我们反复谈这个问题,完全是出于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考虑。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再出现大的波折。我相信,只要我们双方能做到以上四点,中美关系就能保持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纽约同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会晤时的谈话》(1995年10月24日)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当前,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的基本宗旨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俄的这种新型关系,只是双方的协作友好关系,而不是结盟关系。它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更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它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完全符合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需要。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73页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3-44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两国有过隔绝,也有过交往;有过对抗,也有过合作;有过摩擦,也有过协调。反观历史,要推进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两国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两国间存在的分歧。我们两国都希望维护亚太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建立开放、健康的国际贸易体系,对付共同关心的各种跨国问题,加强双方在众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负有重要的责任。

    我们应该在认清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着眼未来,确定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关系的指导方针:一、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二、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四、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五、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和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我们对此表示赞赏,希望言必信、行必果。

    《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1997年10月3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6-67页

    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二亿人口的中国保持稳定和加快发展,对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需求,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力量,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的潜在市场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发展活力。中国和美国,在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上,例如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打击国际犯罪等,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共同责任。这些都是中美两国发展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妥善解决分歧,不断朝着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标前进。

    《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1997年11月1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75-76页

    大国关系正经历着战后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调整,相互借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多极化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调整,从根本上讲是出于各国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为了争取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最为有利的地位。各大国都日益看重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在国际上的分量更重,回旋余地更大。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各大国广泛改善和发展关系,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能够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7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第一,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纵观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史,尽管有过严重的曲折,但睦邻友好是主流。这要归功于两国的人民,也要归功于两国有远见的政治家。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两国的人民和政治家们,都要继续精心培育和发展这种友好关系。有利于中日友好的事,要竭尽全力去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决不要去做。这样,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就能不断向前发展,就能永做好邻居。

    第二,要正视中日关系史上出现的那段不幸经历,从中真正吸取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实践证明,搞军国主义,不仅给邻国带来深重灾难,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也使本国人民遭受危害,造成国力严重衰退的局面。而今天日本所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则是得益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得益于同邻国和平相处。因此,无论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出发,日本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一代,而绝不能允许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重新抬头。这样,中日友好才能不断加强,日本也才能进一步以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博得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三,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两国实现的友好关系,不仅凝结了两国人民在两千年交往中形成的传统友谊,也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当代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以长远的观点来审视中日关系,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主题,排除各种干扰,严格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办事。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建立面向新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199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9日

    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正在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西欧正在努力推进一体化建设,这为加强相互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西欧作为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双方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和西欧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都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双方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这些共同点,为建立和发展中欧建设性伙伴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中欧友好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199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1999年3月28日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总结了发展中俄关系最主要的方针和原则,核心的思想就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指导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相信,在这个条约的指引下,新世纪的中俄关系必将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200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01年7月18日

标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网站编辑 - 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