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经济体制。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往往把整个经济搞死,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所以,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64—2065页
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发展变化,包括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讨论,这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总是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认识。现在可以这样讲,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全党也进一步统一了,完全可以进入加快实施的阶段了。
上述这几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我们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继续研究,眼下不必忙于做出定论。不过,我想在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都赞同的有关经济体制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而且,前面已讲到资本主义经济也并不是无计划。所以,我觉得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的。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72—2073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7—19页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紧迫感;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要大胆探索,敢于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0页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学习,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尽快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这里我想列举几点来稍加说明。
(一)要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同时要了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而真正把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和完善起来,则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是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因此,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有共同之点,对西方市场经济中一切合乎市场规律和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好经验,都要努力学过来。同时,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的不同之点,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走自己的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三)要了解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不足。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可以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当今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只是干预和调控的具体形式、方法和程度不同而已。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已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
(四)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都要走上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政府的职能是实施宏观调控,政府工作人员不能经商办企业,不能搞权钱交易,不能使权力商品化。同时要认识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一定要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市场的竞争,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增强它们的生机与活力,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五)要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发展各种商品市场,而且要培育、健全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形成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所有这些市场的培育和管理,都必须运用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其行为。
(六)要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继续提倡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国家任何时候都要保护,但坚决反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包括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该懂得,并不是市场上出现和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和健康的,对那些不合理不健康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抵制和克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很丰富,我上面只是从几个方面粗略地举点例子,意思是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和尽快掌握它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加快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作出积极的贡献。
——《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1993年7月5日),《论党的建设》第89—91页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后劲,保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协调,保持积极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统一,保持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正确结合,同时要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其他经济成分积极发挥其补充作用,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22页
为什么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原有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出路。当然,对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我们是充分肯定的。从历史进程看,苏联能够对付和最终打败希特勒法西斯,同他们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那种历史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还是有其必要的。我们建国初期的历史也说明了计划经济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我的意思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注意防止来自两方面的干扰。我们既不能抱着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看不到它的弊病和改革的必要性,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而应在总结我们搞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开拓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
——《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4年12月9日—14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那些合乎市场一般规律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我们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根据我们现在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围绕这些环节,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按照我们的设计,中国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后,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各方面可以形成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1995年4月)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6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去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把西方议会民主搬到我们这里来。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接见济南军区和北海舰队部分师以上领导干部时的讲话要点》(1992年7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9—20页
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中国如果走向资本主义是个什么结局呢?不但发展不起来,富强不起来,而且连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也保不住,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没有什么独立自主权。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讲清楚了。有些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搞市场经济好啊,可是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认为是多余的,总是感到有点不顺眼、不舒服。国外一些人提这种问题,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看惯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也希望中国完全照他们那个样子去搞。我对西方国家一些来访的人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4年12月9日—14日)
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取得成功,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等优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5月30日)
(三)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过去,我们往往只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方面所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而很少看到市场对激励企业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看不到市场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对优化资源配置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而且,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应也是灵敏迅速的。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过去对市场的片面认识和偏见正在被抛弃。当然,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市场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在一些垄断性行业、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市场调节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71—2072页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9页
在十四大报告里面,讲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指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里既讲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了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目前,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必须用很大的注意力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但是,要防止片面性,不能一提发挥市场作用,就是什么都没有遮拦,什么都不需要管,那怎么能行。比如说,像放水一样,总闸门不把它管好怎么行。货币发行的总闸门,在银行那里,银行当然要把它管住。目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从严控制经济总量,特别是要把好金融、货币总闸门。金融、货币的总闸门不管住不行,投资总规模不掌握住也不行。
《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1992年12月18日)
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和克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必须十分重视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甚至混乱现象,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那种以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离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完全是一种误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宏观调控,而且必须有完备的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支持。
《在西北五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年6月14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各地的发展不平衡,但在经济上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根本的利益是一致的。我常比喻,我们事业的发展如同一艘前进中的航船,中央和地方都在这条船上。各部门、各地区一定要同舟共济,谁也不可能置身于整体之外,谁也不能强调自己这里要特殊,更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如果船翻了,无一幸免,都要遭殃。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的航船才可能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因此,对经济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切实把着眼点和立足点集中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
《在华北、东北八省区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1993年8月27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也更有条件搞好宏观调控。现在的问题是,市场的作用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存在着市场盲目发展和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和商品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调控、管理和监督。今年的实践也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每个时期工作的着重点可以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强调市场作用多一些,有的时候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多一些,但切不可在强调一个方面的时候,忽视以至放松了另外一个方面。
《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11月1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54—555页
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只有在一些基本经济关系确立之后,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行市场经济,不仅要求有一个能够灵敏反映市场变化和经济规律的国家组织,而且还要求有一套社会自律的、制度健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对政府的要求更高。市场经济更加注重法制,必须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遵守市场运行法纪,崇尚商业信用原则。同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必须时刻注意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赋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必要的经济调节权力,以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集中宏观经济调控权,不能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和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经济既生机勃勃又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做好明年经济工作》(1994年11月28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
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目前,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经验证明,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要实行政企分开,继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的设置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要加快改革步伐。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67—1468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意掌握调控力度。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5页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加强法制建设,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要继续深入开展打假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损害我国声誉的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金融、财税、建筑、流通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抓好打击走私的斗争。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要采取法律、制度和舆论等多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1月27日)
(四)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0页
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但不是不要计划,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很重视计划的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必要和可能正确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所以,在进一步改革中要很好地发挥计划的功能和作用。当然,宏观调控不单单是计划手段,还有好多手段,包括金融、财政等。但是,大的恐怕就是计划、金融、财政这三个方面,财政里面包括税收。
《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1992年12月18日)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当中,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业政策,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目前我们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投资规模,管好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这两个闸门,调控国家财政收支,保持重大经济比例关系的基本平衡,按经济规律办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从体制上促使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地发展。
《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1993年3月7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24页
实行分税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收支比例,目的是理顺经济关系,使经济活动规范化。强化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和监督职能,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实行汇率并轨,是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符合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也考虑了中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11月1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56—557页
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4—25页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系统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金融在调节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妨碍整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金融工作,把金融改革和发展搞得更好。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化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1997年11月19日)
健全金融法制,严肃金融法纪,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的根本要求。当前,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隐患和风险因素加大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金融包括证券监管体系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纪律松弛,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不依规矩,难成方圆。不强化金融法治,就难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秩序。囿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容许甚至放纵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和乱集资活动,无异于埋下金融风险的祸根。因此,必须强化金融法治和金融监管,依法整顿和维护金融秩序,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化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1997年11月19日)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综合反映。近二十年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但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没有根除;经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顾资金可能、不计投资效益,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的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严重地阻碍着金融的良性循环。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逐渐向金融领域转移,是造成金融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只有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才能为彻底解决金融领域问题创造好的经济条件和环境。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化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1997年11月19日)
去年七月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韩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日本也出现金融动荡,而且来势迅猛,波及面广,后果严重。面对这场危机,中央冷静分析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保持稳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这场金融危机,由于是发生在同我国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些周边国家里,难免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我国的出口、利用外资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我们宣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国际社会都很欢迎,但这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一定代价的。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各种优势,认真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减少和抵消亚洲一些国家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次大的考验。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分析和认识这场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它可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某种机遇。不利与有利两个方面都看到了,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中央认为,我们总的方针应该是: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只要按照中央确定的这个方针去做,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渡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做好国内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1998年2月26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02—203页
保持币值稳定,支持经济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明年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定和部署,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增长必要的支持力度。同时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要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央银行要依法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努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逐步降低不良资产比重。继续整顿信托投资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严格规范证券、保险市场运作。在加强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基础上,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和金融犯罪活动,坚决打击骗汇、逃汇和套汇。金融系统多年积累的不良资产数量很大,金融风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隐患。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知晓利害,高度警觉,认真学习金融知识,积极支持金融改革,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关于一九九九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1998年12月7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56—657页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财力的强弱,对国家的强盛和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税政策,努力做好财税工作,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关于财政税收工作问题》(200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2000年4月17日
我国有十二点五亿人口,幅员辽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增长,适当增加地方财政是必要的,但从整个国家来看,财力也不能过于分散。保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安全,中央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经济资源,以利集中财力办一些必须办的大事情。
《关于财政税收工作问题》(200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2000年4月17日
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财税法律法规,是规范经济秩序、调节收入分配、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法律和制度。我们在预算、税收、国有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要严肃国家的财经纪律,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财税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要加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欠税问题,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暴力抗税行为。绝不允许搞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越权减免税。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财税法制建设,建立起完善的、运行有序的财税法规体系,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
《关于财政税收工作问题》(200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2000年4月17日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从经济发展的要求看,近期仍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发展目前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必须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过早地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可能使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出现逆转,丧失发展的机遇。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也需要继续增加投入。还必须看到,财政支出刚性很强,明年还要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和加强国防建设等支出,现有财政支出的调整空间有限。明年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是必要的,综合考虑财政和金融情况也是可能的。当然,从长期看,在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全面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要重点搞好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同时,要增加农业投入,支持科技、教育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要加强监督和稽查,管好资金,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效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企业和社会投资增长,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加更多领域的开发和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把发行和用好国债同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税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等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0年11月28日),《论“三个代表”》第80—81页
落实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还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金融系统要切实加强监管,严格法纪,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要全面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消费的各项金融信贷措施,支持各方面对资金的合理需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金融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证。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严格规范和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树立服务观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0年11月28日),《论“三个代表”》第81页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根本上讲,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金融不能脱离经济盲目无序发展。有了良好的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益,才会有健康的金融;有了健康的金融,国民经济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所以搞好金融,归根到底,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2月5日)
在新的发展时期,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改进金融服务,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和调控高效有力,金融企业经营机制健全、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显著改善,金融市场秩序根本好转,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全面增强。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2月5日)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人员可以流动,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可以破产,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表现,也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条件。企业富余人员的分流和破产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政府和企业要通过开辟再就业渠道,比如兴办第三产业等办法,尽可能予以妥善解决,而不能简单地把这些人推向社会。还要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形成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同时,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抓紧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这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95年5月22日、6月26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75页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4页
建立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带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各地都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1997年12月9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502页
为了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必须十分重视和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1998年12月14日),《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第353页
必须十分重视和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基本的社会保险活动,都是以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手段来实施的。我们要努力把我们在发展社会保障方面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要增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1998年12月14日),《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第354页
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不断把社会保障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我们的建设任务很繁重,各项改革都在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大家一定要把中央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一部分遇到困难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的政策和要求,坚决落实好,切不可疏忽大意。
《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1998年12月14日),《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第354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在企业改革和重组过程中,统筹考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也要打足预算。当前特别要抓好社会保障资金的落实和养老金的发放,做到制度建设到位,资金到账,保障到人。同时要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必须认真加以落实。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适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明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从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二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三是要积极稳妥,注意新老体制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当前要做好职工从企业下岗到社会失业保险过渡的工作。在过渡期内,企业再就业中心要继续发挥作用,善始善终。对仍然留在中心的下岗职工,要满腔热情,按时发放基本生活费,引导他们再就业。
《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0年11月28日),《论“三个代表”》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