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一)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好效益。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国家要在统筹规划下给予支持。这些地方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有条件的也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各地都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要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7页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没有差距。对于地区间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要有一个全面认识和科学态度。既要看到这种差距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消除它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又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这种差距是要逐步缩小的。办法就是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地区自身的努力,在共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这种差距逐步得到缩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我们的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地区的发展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谁也离不开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地区在市场中也会有相互竞争,但竞争的目的仍然是促进共同提高。
《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年9月29日)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缩小差距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立足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积极性,也发挥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积极性。我们在这方面的基本方针是明确的。经济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本身的有利条件和现有基础,能快的还是要搞得快一些,使经济更快地再上一个新台阶,带动和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对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只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在自己努力和国家支持下,也是完全能够逐步加快发展步伐的。
《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11月14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57-558页
在沿海地区相对发展得快一些的情况下,不但中央要给予支持,内地的中西部地区也要顾全大局,给予积极支持,沿海地区发达起来了,就越有实力支持内地的发展,就越能发挥带动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的情况下,同样不但中央要给予支持,沿海先发达起来的地区也要顾全大局,更多地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了,又可以支持沿海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总之,各地的发展,有先一点后一点,在同一时间内,发展的速度有快一点慢一点,不可能齐步走。但是,各个地区最终都要达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从长远的趋势看,地区发展差距,总是会越来越缩小,而不会越来越扩大下去。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我们在认识和解决沿海与内地之间以及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上,应该掌握的一些原则精神。
《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4年6月26日)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计划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这次全会已作出了部署,提出了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东部地区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67页
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6-27页
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部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是要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2月7日)
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各部门和西部各省区,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按期完成。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传统工业密集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明年安排农村税费改革、技术改造资金要注意考虑中部地区的发展需要。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已有的优势,努力率先实现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1月27日)
(二)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践证明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状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也不可能同步发展、同步富裕。让一部分条件、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并以实际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来带动未富的地区也逐步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我国经济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所谓让一部分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这些地区主要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一政策已收到显著的成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确实发展得很快,经济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我们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看好。
《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4年6月26日)
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决不是说东部地区不要继续加快发展。只有东部地区更好地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应该抓住机遇,继续积极深化改革、健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制度和良性机制,继续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同时,东部地区应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和联合、联营及合作形式发展生产,加强地区之间经济与技术合作。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强化优势互补意识,胸怀全局,量力而行。西部地区的开发搞上去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了,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也会有力地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谋求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局,才能实现各地经济的快速和协调发展。
《在青岛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26日)
沿海地区,有条件的要继续加快发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在沿海地区特别需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认真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激励他们在改革和建设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全国各地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应该支持它们加快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中央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沿海地区的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论“三个代表”》第24页
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金、技术,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巨大。东部地区要积极探索形成与中西部地区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要加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力度,鼓励东部地区的优势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参与开发。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2000年6月2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04页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甘肃、陕西在内的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所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就是古来描绘陕西一带的自然风物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的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7年8月5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467-468页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积累了相当的实力。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条件,不抓住这个时机,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1999年6月9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55页
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短缺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抓紧研究、部署和尽快启动西部地区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只要战略对头,方法得当,西部地区大开发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17日)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一个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和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必须统一和提高认识。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17日)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西部各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业绩。我们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经过我们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以至更多代人的持续不懈的奋斗,使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千二百年来逐渐衰落的西部地区,从生态环境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来一个天翻地覆的根本改变,来一个“旧貌换新颜”。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将是世界开发史上的一个空前壮举!
《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17日)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又地处边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没有西部的发展和稳定,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稳定。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民族共同富裕了,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大大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民族地区稳定和巩固祖国边防,也就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政治基础。
《在青岛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26日)
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个思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各地区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中央认为,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有力的政策措施。要把西部大开发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同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开发和开放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搞好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资源加工增值;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着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振兴西部奠定好的基础。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是异常艰巨的事业。我们既要有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先办,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一定要把西部地区建设好。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1999年11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072-1074页
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退耕还林还草,要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实施,并从实际出发,注意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特别要把长江、黄河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统筹规划源头地区的保护、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流域污染治理,实施综合整治。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0年3月12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630页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西部大开发创造出的大量投资机遇,将有力地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东送,将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强国内经济联合,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将大大提高我国的生产社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竞争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凝聚全国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和拓展国际市场。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2000年6月20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00-1301页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要注意牢牢把握好两条:
一是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适应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条件下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以保证西部大开发有序、快速、高效地展开。首先要搞好科学规划,选准实施重点,集中财力物力解决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带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在项目决策时,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西部地区资源、生态、经济、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要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转换政府职能,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使西部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二是必须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加紧做好各项工作,又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办实事,求实效,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短期行为,更不能搞花架子。国家和全社会都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更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在党外人士西部大开发考察活动情况汇报座谈会上的讲话》(2000年9月15日)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广阔国土的开发,又涉及多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既要推进经济建设,又要实现经济、资源、人口、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作千头万绪,很复杂也很艰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使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要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坚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西部大开发纳入法治轨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
《加强法治保障,促进西部开发》(2000年9月22日)
解决西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西部群众脱贫致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保证全国现代化的成功实现。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符合西部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西部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两年多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展现出广阔前景。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伟业,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并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2年3月31日)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发扬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在去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参加陕西代表团讨论时就说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有自己特点的发展路子。
《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2年3月31日)
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我们初步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要坚持推进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西部地区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只要坚持发展、加快发展,就能逐步得到解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这是我们从多年来的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这一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又得到了新的验证和说明。
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这是我们多年来推进发展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要实现发展的目标,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需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能够有力推动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以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两年多时间内取得了明显进展,正是由于我们始终抓住了改革创新这一条。在西部大开发的全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求进步。
三是要坚持为民谋利。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贯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点,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使各族群众不断得到实惠,更加自觉地投身西部大开发。
四是要坚持大局观点。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表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我们想问题、做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全局。只有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问题,从而有力地带动其他各方面工作。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就深刻地抓住了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时,我们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现在,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也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推进下去,不断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权。
《在西安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02年4月1日)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革命老区比较集中的地方,又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这一广大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西安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02年4月1日)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发展具有西部地区特色并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有效益的产品和产业,培育品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西安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02年4月1日)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从战略上调整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把产业结构调整同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改造结合起来。在结构调整中,要注意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在重庆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200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