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07月31日 15:48:3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江泽民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我们要继续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这就要求必须把现有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进一步办好,把沿海开放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事情进一步办好,把吸纳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事情进一步办好。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今年又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将充分发挥上海和长江沿岸腹地的经济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1990年11月26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11页

    要把扩大陆地边境的对外开放,作为我们整个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要选择一些连接国际国内交通干线、条件较好的边境城镇,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具备条件的,还应积极发展出口加工。国家有关部门要努力帮助民族地区引进国外资金、设备、技术,提供必要的优惠和便利。在扩大开放,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管理,注意克服消极因素,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促进睦邻友好,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43页

    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涉及七省一市,基础设施好,水力资源丰富,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在钢铁、汽车、电子、石化、机械等领域,都有一大批一流的大型骨干企业,加上城市众多,人才密集,科技力量强等许多有利的因素,使得这一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区将成为继沿海开放地区之后一个开发潜力最大、有可能上得最快的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可以这样说,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快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国家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现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是有利的,当然也会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下面,要使我们不落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在增长速度方面超过它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抓紧开发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更是刻不容缓。应当认识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继续抓好珠江三角洲开放开发的同时,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的讲话》(1992年6月27日)

    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2页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8-29页

    中国将继续稳步开放市场,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放步伐,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涉外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贸易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为中外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对符合中国产业政策,能带来新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设备进口,中国将重新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努力加强亚太地区企业间的广泛合作》(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1997年11月26日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4-685页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十多年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排名世界第七,吸收外资连续八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各国各地区企业到中国寻找商机、进行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中国将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国将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政策,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地域,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贸易等服务领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中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将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

    《在香港“二○○一〈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2001年5月8日),《人民日报》2001年5月9日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赋予有条件的企业、科技单位以外贸自营权。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3页

    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视野要放开一些,既要看到欧美市场,也要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对产品和技术的要求相对也低一些,但市场十分广阔。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的问题。“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现在国际竞争这样激烈,无论从目前搞活国有企业还是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非这样做不可。

    《在接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1997年12月24日)

    关键是要权衡利弊,而且要动态地看,辩证地看。两害相衡择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我们要通过谈判在利大于弊的前提下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可能受到冲击的某些行业,只要我们趋利避害,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就能经得起冲击,就能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国家计委〈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汇报提纲〉时的讲话》(1998年5月28日)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对促进中国参加国际贸易有积极作用,但如果不是由于我们的原因,而是由于条件太苛刻,中国不能接受,那末,即使参加不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中国的加入问题再拖下去,中国的经济照样继续向前发展。我们已经谈了十三年了,再等十三年,天照样不会塌下来。我们就是要有这样一种气势。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我想总的原则是三条:一是要分析清楚利弊得失,加入的根本前提是必须利大于弊;二是要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以及企业界的意见,以统一全党和全国上下的认识;三是要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加入最适宜,也要好好考虑。总之,要从有利于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和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审视。我们既要做好加入的准备,也要做好几年内解决不了的准备。

    《在青岛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6月26日)

    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中国不会接受过高的、超出中国承受能力的要价。

    《在英中贸易协会欢迎午宴上的讲话》(1999年10月20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有利有弊,但总的看,利大于弊。利弊问题主要与两个问题有关,一个是我们承诺按照国际经贸规则办事,一个是逐步开放我国市场、逐步达到世界市场开放的程度和水平。我们承诺按照国际经贸规则办事和逐步开放市场,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有利于我们根据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有利于我们建立一套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外经贸法制体系,促进在经济工作中依法办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们要求其他国家必须对我们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如美国必须给我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待遇,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有好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需要逐步和稳妥地开放市场。这样,其他国家也才会同意对等地向我们开放市场。我们一直坚持,开放市场的条件和速度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必须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加入世贸组织。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0年1月19日)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估计。全党同志必须抓住机遇,加紧工作,增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把我国对外开放工作推向新的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并积极有效地利用有关规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还要充分利用我们在谈判中争取到的有利条件,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周密地制定相关的各种对策。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0年1月19日)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成绩很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二十年来,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完全必要的。不先“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为我们实施这一战略带来更多的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走出去”,让我们的企业到国际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0年2月25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十五年。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有步骤地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为国内外企业创造公开、统一、平等竞争的条件,建立和健全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为国外企业来华进行经贸合作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中国和亚洲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人民将从中受益,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也将从中受益。

    《在香港“二○○一〈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2001年5月8日),《人民日报》2001年5月9日

    我国已履行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符合我国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权益;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有利于完善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外商对我投资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资;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挑战,也要有足够的估计。在一定时期内,某些行业和产品会受到很大冲击,还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花了很大气力加入世贸组织,还要花更大的气力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1月27日)

    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看不到机遇是错误的,看不到挑战同样是错误的。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我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我认为,从政治上看,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虽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但是要奋力地去游,并且要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有利。也有的同志担心,到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去游泳了,弄得不好会呛水,甚至被淹死,还是稳妥一点好。这种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不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利和弊、机遇和挑战,要科学分析和全面认识,对于有利的一面,要抓住机遇,积极加以运用;对不利的一面,要抓紧工作,努力规避风险。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将在国际经贸规则下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各项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加积极地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系,十分注意并切实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我们对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和规则还不甚熟悉,全党都要加紧学习,加强研究。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掌握在开放条件下管理和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本领,在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同时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方式和办法去应付,那肯定是不行的。同时还要看到,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影响也肯定有不同。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出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并一项一项地落实措施。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考什么?就是考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这将是对全党同志智慧和力量的一次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道难度不小的关口,但这一关必须闯过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希望大家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场考试中都能及格,而且要力争优秀。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三)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随着全国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的不少地方逐步推行,并取得显著成效,于是在特区的一些干部和群众中,出现了特区已经不“特”,特区还要不要“特”,还要不要继续发展的议论。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地加以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对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动摇。就是说,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对经济特区实行的基本政策要坚持下去;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而且要发挥得更充分。那种认为在全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削弱甚至可以逐步消失的看法,是不对的。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1994年6月20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865-866页

    经济特区既然要坚持办下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毫无疑义特区还要“特”,还要保持它应有的特色。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特区的特色也要相应地随之发展。原来主要靠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而形成的特区的一些特色,自然要有所变化。今后特区发展所必需的而又有可能实行的一些灵活政策的优势还得有,但保持特区优势的立足点和重点不应再放在这上面了,而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法制规范,使整体经济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总之,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通过增创和发挥特区的新优势来发展特区的新特色。在这一点上,看来还需要有一个观念的更新。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1994年6月20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866页

    要大力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可以说是当前经济特区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紧部署和实施。要遵照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来一补”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则上不应再在经济特区兴办了,而应逐步向内地梯度转移和发展。特区比内地经济发展得早,发展经济的基础与条件比内地好,同时生产与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所以特区的经济应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应照此原则去办。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在内地兴办,既有利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有利于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减少内地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一举数得啊!各经济特区要继续下大力气发展外向型经济,关键是要提高水平,以质取胜,要狠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要积极组建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培养懂得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人才,努力形成和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还要努力发展同特区总体经济水平相适应、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1994年6月20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867-868页

    在过去十几年中,特区的发展更多的是借助内地的支援,今后特区应该更多地带动和帮助内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创建经济特区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特区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要通过特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功效。这要作为特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原则进一步明确起来。

    各经济特区要不断增强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本领,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赚取外汇的本领。不但特区自己在利用外资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上要越来越有成效,而且要积极地把它们扩散、辐射到内地去。不但特区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而且要联合内地、联系港澳,使更多的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这样,特区的本事和力量就会更大起来,贡献也会更大起来。这样,特区也会在促进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进一步发展自己。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1994年6月20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870页

    必须明确,增创特区优势,既包括增创经济优势、物质文明优势,也包括增创精神文明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社会全面进步优势。两个文明都要更上一层楼。很明显,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城市,外商也好、外资也好,都不会愿意来的。要下定决心,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应像抓物质文明那样抓精神文明。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1994年6月20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872页

    在举办经济特区初期,中央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主要的,一是支持经济特区外引内联,吸收和聚积资金进行开发建设;二是给经济特区较大的自主权和财政方面的特殊政策,包括税收上的一些优惠。这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可以说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大创举。现在情况已经起了很大变化,经济特区已经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具备了可观的产出和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继续无限期地维持原来的关税减免政策,就不利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也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同时也会影响经济特区发挥示范作用和把成功经验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这是就经济特区与全国的关系来讲的。就经济特区本身而言,适时调整某些具体政策,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在汕头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5年12月30日)

    广东以及经济特区要在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关键是要继续增创新优势。唯有“增创新优势”,方能“更上一层楼”。经济特区在起始阶段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一九九四年以后,国家对经济特区还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到二十一世纪,广东以及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就更深了,任务也更艰巨了。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0年2月25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历史赋予经济特区的光荣使命。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00年11月1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42页

    经济特区要带头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要做到既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要坚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要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治理,下大力气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00年11月1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44-1445页

    (四)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要合理布局,认真办好。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2-23页

    外资利用得好不好,极为重要。我们的经济要早日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有本事利用好外资。我国人口多,资源并不富裕,按人口平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要发展,我们就要学会善于借力,善于借重国外的资金、技术等力量。好比摔跤,尽管自己体力不够,如能掌握好借力的技巧,就可能取胜。我们积极利用外资,就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借力方式。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利用外资上的“借力技巧”。要承认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本事还不大,技巧还不高,因而难免吃些亏,但不能老吃亏下去,总要“吃一堑,长一智”,在这方面日益聪明、日益内行起来。

    《全面分析和正确估量当前形势,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994年5月5日)

    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目的,就是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否则,就可能出问题,以致走偏方向,达不到利用外资的目的。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利用外资的实践提供的一条普遍经验。

    《总结经验,开创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局面》(1995年4月3日),《人民日报》1995年5月21日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长期实行的指导方针,这一点决不能动摇。我们既要充分地看到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注意避免外商投资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外资,也才能很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1月21日)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引导和监管。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和实施涉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9页

    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把吸收外资同国内产业升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积极促进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逐步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中介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同时要研究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1月27日)

    (五)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这种学习,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增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1990年5月3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050-1051页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但是,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对于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认识到只要这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就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性。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只看到前一面,而看不到后一面,就陷入了认识上的片面性。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进步。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66页

    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我们摆脱过去的一些片面认识,大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立足我国实际,把国外的这些有用的东西认真学过来,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加以运用、改进、提高,以创造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东西,这样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本事就会增大起来,就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67页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我们并不是一切都落后,如果因为要向外国学习,就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变成盲目崇外,那同样是一种片面性。

    至于极少数人,认为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如议会制、多党制、私有制等,也应照搬过来,对于这种错误倾向,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和防止,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某些新的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会越来越融合在一起,这种抹去两种制度区别的所谓“趋同论”,也是站不住脚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种本来就存在的根本界限,无疑是应该划清的,而不可以含糊。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有些东西不仅要学,还要花钱去买;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抑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准备了“两手”,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

    《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992年6月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068-2069页

    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72页

    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1997年10月24日),《论科学技术》第94页

    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84页

    利用我国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再形成我们的产业优势,应该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我们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及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中始终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的讲话》(1999年2月1日)

标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网站编辑 - 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