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一论述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就是要让理论回归生活,让认识走向实践,让普遍性与特殊性接轨,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创造美好未来。这一论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认识两次飞跃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四种方式方法。它们突出的重点各有不同:日常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性,具体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灵活性,形象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艺术性,生活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这四种方式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其旨归在于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1.日常化。日常化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和长效化。从时间上说,日常化意味着持续性或不间断性,意味着它不是临时的宣传任务,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常抓不懈,要建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持续性,就要在培育工作中强调贵在坚持。从空间上说,日常化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要到位,要做到不留死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须从每一个人抓起。
日常化还意味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途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要达到日常化,还要突出创新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进行决定了培育工作在时间上的重复性,而时间上的重复往往容易导致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创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化要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要求培育工作既要持续进行又要不断优化,既要常抓不懈又要推陈出新,实现持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2.具体化。具体化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没有具体化,工作不分对象千篇一律,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具体化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
具体化关键是培育对象的具体化。对于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培育方案、不同的培育方式。例如,从纵向看,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从这方面说,少年不同于青年,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在学生中,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对象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培育。又如,从横向看,对象还有行业的区别,不同行业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行业习惯,甚至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工作中注意对象的行业特征。
具体化还要求有区别地、具体地对待历史传统。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历史文化传统,要明辨精华和糟粕,在此基础上决定取舍。
3.形象化。形象化的目的就是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更为生动。这就要转变宣传工作的传统方式,从侧重理性灌输到侧重感性引导,从偏重理性因素到偏重情感因素,从上传下达走向平等沟通。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沟通氛围。在沟通中,要尽量采用更为生动有效的沟通方式,如非正式沟通、平行沟通、双向沟通等。要做到形象化,还需要尽量吸收民间鲜活的话语,在培育中尽量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使理论体系向话语体系过渡。
要做到形象化,还要吸收艺术元素,借鉴艺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让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4.生活化。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实践,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和生活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生活,否则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价值观的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
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我们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生活化要求两个面向:一是要面向基层,因为基层最能体现工作和生活的丰富性,是最接地气的地方;二是要面向百姓,因为百姓是生活的主体,离开百姓,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可言。要贯彻生活化,还要做到家常化。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多采用拉家常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总体而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须把握好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通俗性原则。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无一例外地要求贯彻通俗性原则。具体化、形象化的效果就在于通俗,没有通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被广泛接受,就不可能真正走进群众生活,生活化和日常化都将变成一句空话。
第二,普及性原则。普及意味着要扩大覆盖面,不但要覆盖各种人群,而且要覆盖各种时机、场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长效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培育工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所有这些,都需要长期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思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思想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力且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研究——以北京高校为例”[项目号:12JYB033]成果)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