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发展更有品位和效率

2017年06月07日 09:28:50
来源: 《红旗文稿》2017/11 作者: 陈庆修

    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位居首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就是要以创新培育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核心动力和根本支撑。

  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已进入空前密集创新时代,只有拥有强大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品和新产业,是历次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途径。当前,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和推进科技创新并高起点推进“再工业化”,世界主要国家也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显然,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既是面对严峻经济形势的理性选择,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企业也只有对技术革新进行投资,才能避免危机。

  从我国经济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引领。然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创新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增长,把科技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才能在新常态中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的创新体系,规划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真正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杠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各领域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战略支点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只要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快提高,经济增速即使达不到以往的高速,企业盈利仍可达到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各级财政收入仍可实现较快增长,就业仍可保持稳定,民生仍可不断改善。这其中的关键是要选好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

  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的根本点。创新发展理念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需要政策、体制及调控方式创新,产业协调需要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城乡协调需要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与营销方式创新。绿色发展需要环保技术,而技术的开发需要自主创新,技术的引进需要路径和方式创新。开放发展需要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金融管控和贸易方式创新以及全球治理方式创新等。实现对资源、机会、收益、福利等的全社会共享需要社会管理机制、财富分配方式、劳动工资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创新。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其中主线是发展、灵魂是创新。

  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支撑点。完善的制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支撑。科技创新是多种创新的“集合”和“综合”,涉及创意、创意的技术化、技术的产品化、产品的市场化,技术创新和研发还包括创新服务的跟进、商业模式的创造以及与市场开发的对接等一系列环节和方面。这些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例如,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最关键的是如何化解风险,这需要有序的市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稳定的经济政策、透明开放的产业政策与信息等。因而,构建创新发展体系,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制度,从而促进创新与产业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融合。以制度优势促进创新进而形成发展优势,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技术进步是创新发展的立足点。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科技进步是最有效的动力源。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以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摆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广泛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培育新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提升中国制造服务的附加值、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完善,促进各类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集聚融合,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万众创新是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创新活动可以为社会创造新产品、新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创新者或创新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众创的一员,万众创新就是要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资源;推动万众创新,既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途径。从实际发展态势来看,万众创新,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因而,要以万众创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以激发创新活力、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和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政策选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手,规划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引领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来保驾护航,以制度创新激发活力。制度创新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完善研发投入机制和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利益补偿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发挥创新型企业的优势,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让科技创新的价值充分发挥。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构建促进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创新活动的宏观引导,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的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要统筹推进科技、管理、产品、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依靠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发挥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面向市场、受市场检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市场竞争是创新的活力源泉。要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又要根据创新发展各环节的特点和需求,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市场环境,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创新发展的机制,为创新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推动创新,敏锐把握市场的变化以及对创新的需求,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方向,促使创新满足市场需要,形成市场化要素价格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从而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推动发展上来。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创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知识、信息和大数据等成为创新资源。从信息传输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连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无缝对接,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中间环节,突破了时空和语言界限,促进了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创造了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网络教育、网络智造、云服务等一系列新业态,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反过来能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营造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因此,要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平台的新型创新平台,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以促进创新,更好满足以个性化和特色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和服务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颠覆性”和“革命性”变化,要遵循科技研究与探索发现规律,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社会环境。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治保护体系,加强创新成果的保护,让法治成为激励创新的根本保障。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以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为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重点加强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五是优化人力资本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关键是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懂专业、会操作、能创新的人才队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围绕重点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革股权激励制度和评价奖励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推进人才领域供给侧改革,构建市场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发展的引导作用,真正让市场来决定人才的价值与配置。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治保障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总之,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它立足于理念、制度、科技、管理,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好人才和“互联网+”的作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