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2017年08月23日 11:31:27
来源: 红旗文稿 作者: 赵 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讲话和作出批示,重视程度之高、决心之大、要求之严,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1.以思想变革引领生态价值观的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就无法根治,生态文明要深入人心,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场深刻变革。要提倡培育生态伦理、转变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养成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绿色出行意识,从而使得生态观念不断普及。要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的范畴。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观念,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

  2.夯实制度的藩篱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创新。制度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明确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具体体制安排,构建了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管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提供最普惠生态福祉以推动社会建设层面的创新。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置于人民福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建设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把清新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的系统变革。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抓紧抓实抓好,必须全面系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一,注重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反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就会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系统破坏。这形象展现了林业、水利、农业等与生态环境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生动地描绘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二,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和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必须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和文明高度,对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确立生态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他对人类文明、自然规律、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第三,运用辩证法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从辩证的角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这深刻揭示了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大力弘扬包括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变为现实的重要保障。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要大力倡导生态富强、生态民主、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等国家价值观,建设生态型国家。要大力倡导生态自由、生态平等、生态公平、生态法治等社会价值观,建立生态型社会。要大力倡导生态爱国、生态敬业、生态诚信、生态友善等个人价值观,培养生态型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我们一定要更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5001];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教育工程〈国专〉“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JYX15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