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

2018年12月10日 10:06:49
来源: 《红旗文稿》2018/23 作者: 刘新跃 徐济益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落实好这一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有可为,必须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宏阔的国际视野,更丰富的人文情怀,持续推进高校教育工作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对接,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声望相匹配。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缘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和全面加强。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高校党委要切实发挥好在统领高校工作全局和推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证高校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高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手中,履行好高校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职责,既把握方向、统领大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举措制定决策、保障落实,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办学方向。

  2.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立德铸魂教育塑造拔尖人才。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有思想有行动、有筋骨有灵魂,一定能灿若繁星,闪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画卷中。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只有熟读“兵书”,练就党和国家需要的“十八般武艺”,才能跃马扬鞭驰骋沙场,让青春绽放璀璨光华。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勉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既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学习时光,秉承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精神,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既要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祖国命运和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深厚植入,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报效祖国和人民。特别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补强信念信仰的精神之“钙”。党旗所指,就是青年所向。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这为青年大学生立志书写青春故事确立了方向和坐标,“党有号召,我有行动”,成为激扬青年大学生前行的精神力量。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亟需的特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共享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换代,高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上,密切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论证、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并切实执行,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特色人才。要充分发挥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要建立高校与市场链接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地方性院校,要使特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进一步理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耕耘出沃土。同时,注重基础学科的扶持与投入,使特色人才培养和跨学科交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与基础。

  5.健全立德树人的合力保障机制。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高校上下要尊崇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善教师待遇,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倾心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其次,紧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立交桥”;为本科生适当“增负”,坚决降低“水课”存量,稳步提高“金课”增量,形成理论主课堂、活动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融合的立体互动网络。再次,要用心用情去创造优美的环境,搭建事业平台,吸引优秀师资加盟,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同时使高校积攒实力有序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发挥高校作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三个第一汇集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政治基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公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艳玲 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