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来,我们“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创造的人间奇迹,不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1.挽救了社会主义,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
二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高歌猛进,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大多实行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困难,及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国家锐减到了5个。西方政治家纷纷预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和失败,将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两大遗产。”“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历史终结论”“中国失败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一度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能否挺过危机?这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交出了优异答卷。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快速且健康平稳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不仅捍卫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了21世纪,而且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呈现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改革开放这一创举,不仅使中国社会主义摆脱了困境,而且使世界社会主义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且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一招。
2.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面貌和形象。
在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国家总体上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比不上诸多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除了苏联一度可与美国抗衡以外,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而且,有些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思想僵化,发展缓慢,一度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和前景。这样,就给世人一种印象,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贫穷、落后、僵化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释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使中国在短短40年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3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彻底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面貌和形象。社会主义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社会主义的中国呈现出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充满生机活力、不断走向富强的新面貌,日益展现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新形象。
3.使世界社会主义解决了和平时期的发展动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就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可惜,列宁还来不及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就去世了。其后,斯大林也没能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使社会主义发展充满强劲动力。改革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看还是因为矛盾原理在起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在中国,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而且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在和平时期的发展动力问题。
4.使世界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在和平时期的发展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应当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但后来现实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想,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建立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都有各自特殊的国情。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产生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激烈的武装斗争和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胜利、掌握政权之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是一个崭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他们也进行过改革,但在改革中出现了颠覆性错误,最终没有找到一条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证明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说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方向正确,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一定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改革开放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是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成功之路。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5.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
始终立足于实践,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在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及帝国主义的封锁等多种原因,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教条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主要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产生了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导致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严重挫折。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新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系统完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
6.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高度。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规律,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多、越深刻、越准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就越顺利,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相反,如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得越少、越肤浅、越模糊,就越容易受到挫折,越容易犯错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上下求索、锐意进取,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成功走出了一条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我们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同时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成功走出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我们务实求变、务实求进,在实践中探索,既“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又注重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成功走出了一条把基层探索与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中国奇迹。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持续探索中,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赶上时代潮流的不二法宝。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尹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