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07月10日 16:09:00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3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近年来,我国从科技创新供给、科技资源配置和市场价值实现等方面协同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科技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推动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加速向国际第一方阵迈进。

  我国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201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9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8%。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418万人年,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已接近世界创新型国家“第一方阵”的水平。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比肩世界先进水平。至2018年底,纳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139项,覆盖物理学、地球科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力学等20多个一级学科,为我国在前沿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提供有力支撑。超大型高超声速激波风洞、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使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清洁能源以及深空探测等技术领域部署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信息、海洋、空间等重点领域启动42个重点专项1300多个科技项目。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首次发现铁基超导体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首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投入运行,“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等。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高速铁路、超级计算、移动通信、大飞机、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科技资源向经济活动有效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紧紧围绕科技资源向经济活动更好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进一步畅通。推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形成从法律到行动的“三部曲”。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投贷联动试点,面向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融资支持试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21支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达313亿元,放大倍数超过4倍。8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435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推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以“一个平台、三根支柱”为标志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建成并常态化运行。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和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与经济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相互衔接,科技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突破,为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便利。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制定完善新购科研仪器查重评议制度,7.3万台大型科研仪器和13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国家科技报告上线超过10万篇。发布实施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加强科学数据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

  全社会研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效果显著。通过国家战略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带动龙头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效益日趋明显,每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减免总额超过2000亿元,技术转移政策带动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出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股权激励与技术入股优惠政策、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试点政策,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激励效应初步显现,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3.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成为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高成长企业促进中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58.5%。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独角兽企业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力量。北京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第一聚集地。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首次突破两百达到202家,总估值7446亿美元。中车集团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在5G移动通信领域世界领先,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领军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寒武纪、地平线等新兴企业成长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新锐力量。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为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源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直接带动新增产值1.7万亿元。半导体照明、光伏风电、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先进水平,加快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世界50%以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应用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引领世界创新潮流。2018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达到31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重点区域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经济发展,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人民币,新经济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976亿元,同比增长9.4%。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高端资源加速聚集,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布科技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海南科技创新开放发展。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引领作用增强,2018年168个国家高新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出口总额3.3万亿元,净利润2万亿元,实际上缴税费1.7万亿元,园区新注册企业超过40万家;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自创区对本地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领头雁”。

责任编辑: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