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外交格局的构建,一张波澜壮阔的外交画卷正在徐徐呈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双边外交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基础架构。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基础,中国的双边外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伙伴关系网络基础。
适时调整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推动国际格局的变动,维系良性发展的大国双边关系。在发展大国关系中,以是非曲直为标准,独立判断和做出外交决策,不依附他国,倡导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基于这种成熟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大国外交成就斐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处理与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国际信任和国际地位。这些原则精神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以各种新的表述形式加以发扬光大,是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双边峰会外交大大改善了双边关系,夯实了伙伴关系网络。高层互访和领导人热线,使双边交往更加畅通、及时和富有成效。双方增进善意、澄清意图、巩固友谊、传递信息、共谋合作,使双边关系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不结盟政策赋予伙伴关系网络更大战略灵活性。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组建联盟,包括各种伙伴关系在内的双边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不带有军事对抗意图。中国的双边外交凭借其平等、公正和共赢的性质在全球收获硕果。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中国外交增添了感召力。中国主张国家间外交应当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种族宗教的差异,摒弃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等意识。这与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和文明指手划脚的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创新性的双边外交机制渠道有助于保持持久的外交势头。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等机制的创建,为有效的外交沟通提供了新工具和新平台。
以多边外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坚持走多边道路,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多边事务,并作为主要创建者见证了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亚投行等多边机构的从无到有。中国的多边外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公平正义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多边外交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合作安全和共同发展,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机构和论坛中的发言权,打破了少数大国垄断重要国际组织决策权和话语权的局面,为多边主义理念注入了中国元素。中国始终倡导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为缓和世界矛盾、减少国际纷争、缩小发展鸿沟做出了突出贡献。“正确的义利观”使中国的多边外交对发展中国家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中国维护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的权威,将联合国视为全球多边主义事业的基石,反对和谴责违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行为,以及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而对他国实施的国际干涉。中国尊重和维护多边条约和协议的有效性,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应对诸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暖和传染病危机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反对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巴黎协定》。中国的多边外交证明中国是现有体系的“支持者”而不是“挑战者”。
当然,中国寻求革新现有体系中不公正和不合理的部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支持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并在多边峰会及各种论坛中向世界明确传达了中国的理念。多边外交的“中国枢纽”和“中国支柱”日益显现。
以主场外交形成新的全球辐射力。主场外交是国家作为东道国所举办的外交活动。如火如荼的主场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佐证和缩影,中国从国际社会中被动的“参与者”和“融入者”转变为“倡议者”甚至“领导者”,展现出以中国为核心舞台的外交辐射力。
中国利用主场外交将“中国化的世界理念”有效传达给参与者及外部世界,并赢得各方的尊重、信任和接受。主场外交打造了以中国为聚焦点的舞台,形成了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渠道。由中国首倡或作为主要创建者的新主场外交机制为国际组织和机制增添了新兴力量。这种“机制增量”是中国外交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跃升、中国扮演“负责任的大国”的雄心,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身份转变的认可。
主场外交增进了外部世界与中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安全协作、经贸合作、文明沟通和文化交流,为全球各国政府和各层次行为主体进行自我展示、立场表达、观点争鸣、互通信息、建立联系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中国的主场外交是与中国日益崛起的全球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一经启动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因此具有巨大的国际宣传价值,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影响力。
以周边外交夯实睦邻友好。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的周边外交为国内发展和全球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地区环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亚洲发展和亚洲前途指明道路。中国最大限度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地区纷争,在地区事务中扮演着冲突调解者、和平维护者的角色,有力回击了西方世界将中国视为地区安全威胁者的抹黑言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和平属性”成为地区秩序的“稳定器”。
中国全面参与地区制度规范的革新和创建,在安全政策方面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和亚信会议,在经贸问题方面推动亚太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在综合性机制方面深度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峰会的创建和完善,在地区构想方面积极支持“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在南海问题方面正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关于“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商谈。
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增长点。中国在外交实践中不断探索,拓展了多向度、多主体和多领域的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
中国的政党外交成绩斐然,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联系。功能领域的外交全面开花,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各具体议题领域的新增长点。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