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近日,求是杂志社机关党委、机关团委组织召开青年同志学习《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座谈会。本刊刊发部分青年同志阅读三本书后的体会收获文章。
永做人民的勤务员
总编室 柴潇凡
这三本访谈实录读毕,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青年习近平对待生活与工作的“糙”与“细”。
从陕北、冀中到东南沿海,不论是在梁家河、在正定,还是在厦门、在宁德,一提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好像总是蒙着一层灰扑扑的土,日子过得很粗糙。
三本书中提到青年习近平的衣食住行,几乎可以概括为“吃得差、穿得土、住得破、行得苦”: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跟大家一起吃食堂、吃派饭,从不“开小灶”,经常因为工作繁忙错过饭点而饿肚子;穿得简朴不时髦,大家都笑他是“农村出来的干部”,有次外套的胳膊肘磨破了,他用打火机一燎就算补好了;住的条件也不好,狭小简陋、缺东少西是常态,在厦门与彭丽媛结婚那天,一共就来了四个人“喝喜酒”,习近平同志把刷牙的杯子和吃饭的碗都拿出来,才勉强招待;出行的代步工具一直都是自行车,汽车很少坐,到了地形崎岖的宁德,地委给他配了台新车,他也拒绝了,把新车留着接待客人。
别看习近平同志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可对群众的衣食住行,他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农民地里的一粒种、一棵苗,工人车间的一根管、一颗钉,学生书桌上的一支笔、一个本,他都看在眼里、挂在心上。
在正定下乡时,他发现村里的“育红班”办学条件很差,担心孩子们将来驼背近视,要求村主任给孩子们置办玻璃窗、课桌椅;在厦门视察军营村,发现那里的旱厕臭气熏天、蚊蝇滋扰,他要求改善村里的卫生环境。在宁德慰问泥石流受灾群众时,发现当地农户有的还在打赤脚,他立刻嘱咐,给光着脚的乡亲们买鞋……在习近平同志心里,群众的事,再细再小也是大事儿。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自己的吃穿用度、生活起居,他粗枝大叶,抛在脑后;百姓的针头线脑、鸡毛蒜皮,他却细致入微,挂在心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习近平同志的“糙”与“细”,就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以身许党许国”“做人民的勤务员”铮铮誓言的力证。
“糙”与“细”,看似是工作生活中的微末小事,但见微知著,越小的事情越是可靠的镜子,最能体现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深刻反映着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常讲,要树立崇高的信仰、高尚的追求、为民的宗旨、忠诚的品格、严明的纪律、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要求。但要求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必须要渗透到共产党员说话办事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点点滴滴、贯穿于一举一动。
榜样在前,使命在肩。习近平同志曾对老部下李亚平说过:“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新时代的青年拥有广阔的舞台,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要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沉下心,俯下身,敢于“自找苦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做人民的勤务员。
在实干中前进
政治编辑部 张淑虹
细读这三本访谈录,我看到了一位党和国家的杰出领袖是如何从基层一步步历练成长并脱颖而出的,一个青年实干家的朴素形象跃然纸上——他是虚心求教的基层干部,也是谆谆教导的老大哥;他是推心置腹的莫逆挚友,也是铁面无私的地方官;他是田野乡间黄土地上农民的朋友,也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工程师,更是乘风破浪攻坚克难的掌舵人。在这些生动形象中,习近平同志给我启迪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首先表现为爱读书。在正定时“平日里都是博览群书”。在厦门,他鼓励厦门大学经济系的青年学子研读《资本论》,他说“我在下乡时就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也记了很多笔记”。在宁德,“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学习”。他爱读书,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他向实践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知识经验,拓宽改革思路;向群众学习,平易近人,尊重前辈,善于求教。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赋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眼光、战略眼光、时代眼光和世界眼光。我们要学习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要热爱读书,向书本学知识;注重调研,向实践学真知;善于总结,向历史学经验;谦和礼貌,向群众学智慧。
二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的为人和工作都紧扣一个“实”字。他为人朴实,在正定时总穿一身旧军装,每天和大家一起在水泥板子上吃饭。他待人诚实,讲话真实,不拐弯抹角,原则性强,正确的事情就支持,错误的事情就反对。他工作踏实,领导务实,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求大家下基层跑乡村寻找“源头活水”,并且个人身体力行。他提倡文风扎实,言之有物,反对照本宣科、官话套话、空话假话。我们要学习这种务实精神。首先要踏踏实实做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要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不走旁门左道,不搞歪门邪道。其次要扎扎实实做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更不能心浮气躁、投机取巧、朝三暮四,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三是“自找苦吃”的人生信条。他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国办、军办工作,作为高干子弟却并没有在大树下乘凉,而是要求到基层去,到“前线”去,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鼓励厦门大学的青年学子,说要“自找苦吃”。“心底无私天地宽”,他的“自找苦吃”正是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是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风物长宜放眼量,登泰山才能小天下,将眼界放宽到人生的长度、甚至历史的长度,就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为蝇头小利牢骚满腹。坐井观天,安于现状,只会在狭小的天地间孤芳自赏;自讨苦吃,跳出温室,才能在广阔的天地间有所作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青年实干家到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怀远大理想,秉持高尚品格,更时刻怀揣一颗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要“自找苦吃”
经济编辑部 黎海华
这三本书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习近平同志青年时代的崇高追求、勤奋务实和人民情怀。其中,《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这一章,通过采访真人真事指出,习近平同志对自己的首要要求是“自找苦吃”,并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条。习近平同志对年轻人“自找苦吃”的提倡,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励新时代青年自觉肩负时代使命。
“自找苦吃”蕴含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历史印刻着外敌入侵、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难,苦难重、牺牲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能够愈挫愈勇的前提就在于不怕苦、能吃苦,面对苦难牺牲从不屈服。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使命、“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担当。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强敌包围弹尽援绝仍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的“狼牙山五壮士”和新四军“刘老庄连”等抗战英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而“自找苦吃”。不怕苦、能吃苦、为国为民“自找苦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自找苦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找苦吃”与一些人避苦寻乐形成强烈反差,但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却完全融为一体。近百年来,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自找苦吃”,在理论上艰苦探求,在革命中奋斗牺牲,才把中华民族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共产党人包括党的领袖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优越,但仍然选择把毕生心血奉献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谷文昌、邹碧华、廖俊波、郭明义、罗阳,一位位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背后都付出了艰苦努力。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医疗救治、社区防控、保供稳价等各条战线,赢得人民群众和海内外广泛赞誉。
“自找苦吃”需要新时代青年继续传承发扬。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看到百姓生活的苦,自觉主动把自身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在勤奋艰苦工作中为百姓谋幸福。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仍旧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新时代青年应自觉响应习近平同志“自找苦吃”的号召,发扬抗疫斗争中“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提高工作能力,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伟大出自平凡
科教编辑部 陈亦琳
这三本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厦门和宁德的工作经历和奋斗轨迹,展示了习近平同志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胸怀天下的广阔胸襟。读完之后,感慨良多。
亲民爱民为民的人民情怀和扎根基层的务实作风。习近平同志总是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无论在正定、厦门还是宁德,打动人心的细节随处可见。他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就睡在办公室,床铺是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他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正定每个村落。他在宁德一到任就直接下乡调研一个多月。在宁德,他探索和实践了“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在正定、厦门、宁德,习近平同志真正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浓厚的人民情怀。
心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胸襟和远见卓识。1984年在中组部召开的一个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从正定县的发展,谈到中国的人才战略、资源战略,包括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战略思考。他在厦门工作时,组织多方力量进行20多个专题的深入研究,制定了15年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宁德,面对“老、少、边、岛、穷”的现状,他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大局观、一种深远的战略眼光。读完这三本书,可以深深感受到习近平同志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
重视人才、勉励青年,鼓励青年投身强国伟业。早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主持制定了“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在厦门工作时,作为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给厦门大学一位普通大学生回信,和他见面交朋友,分享读《资本论》的心得,带他去调研,指导论文写作,还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志存高远,行循自然”。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的真诚关爱让人感动,这也激励着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建功立业。
三本书带着我们领略非凡的人格魅力,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有这样的领袖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是全党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作为党中央机关刊工作者,我们要更加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看齐核心、捍卫核心,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提升,立足实际、把握时代,放眼世界、开创未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志存高远 学以修身 不怕吃苦
国际编辑部 周璐铭
读了习近平同志年轻时的故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志存高远、学以修身、不怕吃苦的品格。志存高远体现在一心为党,情系于民;学以修身体现在勤学理论,坚定信仰;不怕吃苦体现在锐意进取,真抓实干。
志存高远,不负人生大舞台。关于立志,《习近平在厦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85年11月,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32岁的习近平同志谈自己的思想工作时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这句话给在场的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时隔32年之后,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对同学们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句赠语,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期望,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己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抓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帮助落后村镇精准脱贫……习近平同志为厦门发展擘画的蓝图,为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方向,是他留给厦门最宝贵的财富。
学以修身,理论素养是根基。习近平同志从年轻时就酷爱读书,早在梁家河就通读过三遍《资本论》。到了正定以后,即使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到12点还要读书,常常读到深夜。到厦门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依然没有放松理论学习,专门抽出时间到厦门大学参加以《资本论》为题的小范围座谈。无论在哪里工作,习近平同志从来不跑不送,外出开会的间隙时间多数是待在房间里看书,从未借机拜访组织部或者相应主管局的领导,反倒是常常登门拜会大学教授,虚心请教。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使习近平同志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也练就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场合需要的时候他会引经据典,跟群众交流他就用贴近群众的语言。我们今天读总书记重要论述,如此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正是源于他几十年深厚的学养。
“自找苦吃”,为党为民做实事。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他从政岁月中不断辛勤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源泉。从梁家河开始,习近平同志就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22 岁离开黄土地时,习近平同志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正定,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到了厦门又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正是习近平同志为民做实事初心的体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事业与人生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我们必须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干劲、保持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前进的道路,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
评论部 何雯雯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通过对22人的采访实录,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质朴的文风、细微的史料,从侧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从1982年到1985年,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的真实情况,为我们进一步走近、了解、学习习近平同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体现了深厚的党性修养。真理的长河流淌着实践的汗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作风。他从年轻时代开始,办公室桌上就摆着大量的书籍、报刊,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有时间就会加紧学习。在读有字之书外,他还不忘读无字之书,勤学实干,注重调查研究。在正定工作期间,他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长期扎实的理论学习和扎根丰沃的实践土壤是习近平同志的不变理想信念、深刻理论思考的根源。
凸显了深沉的为民情怀。“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正定,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他力推农村改革,排除万难,率先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为实现脱贫致富,他在正定大念“人才经”,推行“人才九条”,等等。这些改革的目标靶向都很明确、一致,就是志在富民。
诠释了崇高的责任担当。围绕“高产穷县”这一现状,习近平同志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调研得出结论,主动向上级要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体现了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铁肩膀、一心为民的崇高政治品格和人格魅力。
展现了严格的生活作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习近平同志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作为“高干子弟”,他从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排队吃“大锅饭”,调研经常是靠骑自行车,铺盖也是一床旧军被。习近平同志这种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作风,让人深受触动、感慨万千。
树高千尺根生在沃土。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常谈初心。他讲过,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陈宝怀,是当年的正定县委副书记,他说习近平同志“后来很多思想,都可以在正定工作中找到源头”。确实如此,初心就是一颗种子。年轻的习近平同志的所思所想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但回过头去看,与最开始的这颗种子密不可分。学习习近平同志,尤其要不忘初心,守护初心,扣好人生,尤其是事业的第一颗扣子,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打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附录里有这样一句话:“1982年,当一些年轻人开始下海经商、出国留学的时候,他却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同志的人生志向、境界和思想都像一座高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需要终身努力,是年轻干部成长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严以修身见品格 俯身实干为人民
人事部 郭冰娜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三严三实”讲话,为党员干部的为人之道、处事之法树立了准则和标尺。今天,读完这三本书后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想来源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来源于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品质和人民情怀。
严以修身见品格。三本书中很多采访对象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习近平同志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朴素和节俭,比如穿衣不求新不求贵,甚至是“有点土”;吃饭简简单单,没有一次铺张浪费;出行也从未提出过多要求,有时候一辆自行车就是他的代步工具。从梁家河到正定,再到厦门,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可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印刻在他的品格中,从未磨灭,也永不消退。
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为什么艰苦朴素的作风依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给出了答案: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从三本书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远见卓识和深刻思想,是他严以修身的实践凝练,朴素作风的总结升华。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处优渥环境而不改朴素本色的精神境界,永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精神和作风。
俯身实干只为民。 一位与习近平同志有几十年交往的记者说到,习近平同志讲话不像有些人那样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反而他讲话的特点是很实在,不喊口号,有啥说啥,就如同他做事做人一样,不摆花架子,踏踏实实。正所谓大道理讲千遍,不如实事干一件。在正定短短3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大队;在宁德,一个月跑遍了全部9个县,一年完成了9个县的基层信访接待。无论到哪里,习近平同志总是俯下身子,亲自调研,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掌握最详尽的细节,用实干家的精神为民谋福利谋幸福,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同志工作中不变的准则。在被称为“闽东老九”的宁德,他把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的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提出了“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石穿”精神。在厦门,他登高望远,领导制订《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百姓的长远幸福规划了蓝图。他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饱含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在这一件件实事中一脉相承而来、丰富和完善起来。
这三本书是传记书,我们在其中追寻习近平同志领袖品质的足迹。这三本书也是教科书,我们在其中学习为人做事之道。这三本书更是历史书,我们在其中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实践基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对照的最高标准和学习的最好榜样。
一心为民 始终不渝
红旗文稿杂志社 高天鼎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谱下的青春感人诗篇,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勤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在从政初期,习近平同志就牢固树立改善老百姓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初心。30多年过去了,那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赤诚如初,那种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炽热不变。
把老百姓的事作为最大的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习近平同志喜欢的一副诗联,也恰是他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他刚到正定工作时,正定是河北第一个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县,粮食产量很高,每年给国家贡献7600万斤粮食,但老百姓却还吃不饱。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这与国家粮食征购任务高有关。他明确表示:“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并且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如实向中央汇报。后来正定的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很快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把老百姓的事作为最大的事,办了一系列民生实事。正如当地一位干部所说的:“近平所做的这些大事小事,都是为群众着想,解决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每天,他脑子里想的都是县里的事,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调研,想方设法了解群众生活怎么样、老百姓的收入怎么样;在办公室的时候,都是开着门,群众可以随时来谈事;在县城主要街道上,摆上桌子和椅子发调查表,请老百姓给县委、县政府提意见和要求,听取民意;为解决居民的交通问题积极沟通,使正定成为石家庄第一个通公共汽车的县;积极争取给群众供应煤气,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积极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为农村设站收牛奶……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情,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一直到今天,正定的老百姓一提起他,还和30多年前一样,称呼他“习书记”。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治政之要在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艰苦。”当年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大机关、大城市而优越感十足,而是带着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扑下身子,从一开始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正定3年多时间,他每天马不停蹄,经常到乡村去调研、在现场办公。西兆通、塔元庄、二十里铺、三角村、东权城村、南村……不论风霜雪雨,不论严寒酷暑,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骑着“二八”式自行车的足迹。他始终把父老乡亲装在心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得群众拥护,树起了为民负责、为民担当的标杆。一位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深情回忆道:“习书记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
从正定踏上从政生涯,到后来多个地方的工作历练,再到大国领袖,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饱满深厚,隽永悠长,始终不渝。一路走来,从当年“以身许国”的豪言,到今天“我将无我”的宣示,习近平同志的为民理念一脉相承,初心如磐,历久弥坚。这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郑重体现,也是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展现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的最好诠释。
实践出真知
《求是》外文版编辑部 聂悄语
学习《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让我了解一位青年成长为国家领袖的历程,让我知晓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砥砺奋斗担当作为,更让我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怎样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长期多次反复才完成的,这些习近平同志年轻时经受的考验和历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开端。
源于吃苦。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吃尽苦头,跨过“五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他在与厦门大学学生张宏樑的交流中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过舒适的生活是容易的,但青年习近平说:“只想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生活。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吃苦和奋斗是习近平同志的选择,也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最好的时代,吃苦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概念,而意味着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永葆奋斗的初心,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和难题,持之以恒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
源于勤学。勤学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通过书本学。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在正定工作期间,办公桌上“摆着大量书籍、报刊,有马列主义著作,有毛泽东思想著作,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总是堆得满满的”。第二,通过调研实践学。在读书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年轻人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只有和群众实践相结合,才能把书里的水分挤掉,得到知识干货。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扑下身子,到基层开展调研,了解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精准施策。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解决征购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厦门两次帮助军营村制定发展规划;在宁德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理念。这些都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源头。第三,向身边的人学。习近平同志总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经常与老同志谈心、请教,向专家学,向群众学,向大学生学。谦虚广泛地向他人学习对于取长补短、开拓工作思路十分重要。
源于实干。习近平同志深谙实干兴邦的道理,他在正定抓公路治理,很多年脏乱差的公路都弄干净了;在厦门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解决了厦门发展模式、城市定位等问题。实干的事例不胜枚举,习近平同志用行动告诉我们,唯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青年人唯有戒骄戒躁,求真务实,做政治上的老实人,做问题的解决者,做工作的实干者,才能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立大志 做实事
事业服务中心 赵灵婕
学习《习近平在厦门》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近平同志来厦门是要‘立志做大事’”这篇访谈实录。这篇文章是对当时厦门市班子成员李秀记的访谈,主要介绍了习近平同志1985年至1988年在厦门市做领导工作的经历,包括制定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索推动一系列开创性改革举措,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明,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等,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工作中一心为民、严于律己、勤于工作、勤于调研、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城市发展的科学把握和远见卓识。特别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调研、具有战略眼光、做事务实求是、深切关爱人民的高贵品质,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认真学习的。
高度重视调研。习近平同志1985年到厦门,立即深入基层实际调研,走遍了厦门的乡村和海岛,虚心学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厦门发展的优势与弱势,为 “做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战略眼光。在调研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他站位高、格局大,亲自同100多位专家教授和实际工作者共同编制,使战略规划成为我国经济特区最早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做事务实求是。习近平同志凡事走在一线,围绕 “加强对台的联系、促进国家统一”和“逐步实施自由港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基本战略思想,结合实际突出厦门“港、景、文、侨、台、特”六大特点,逐步推进经济特区发展战略,勇于创新“跨岛发展”战略方式,使厦门成为中国对外政策大窗口。
深切关爱人民。无论在厦门,还是离开厦门担任更高的职务,习近平同志都一直关心着厦门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他说:“厦门取得的成绩,是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靠的是厦门建设和改革的参与者,厦门人民群众才是厦门建设的主体,各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厦门人民的辛勤努力。”
这篇访谈实录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立大志、做实事”的精神。我们要心系人民、立足本职、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将立大志与做实事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志贯穿于做实事之中,用一件件实事担当书写大志情怀。
今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袭击武汉并蔓延全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和阻击战。医护人员逆风而行、奔赴抗疫前线,救死扶伤,与死神搏击。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这就是新时代“立大志、做实事”的真实写照。
作为沐浴党的思想理论光辉的求是青年,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努力练就过硬本领,积极学习岗位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思路,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将复杂事务简单化、琐碎记录系统化、绩效管理明确化。
坚守初心 担当实干
求是网 李丹华
三本书客观回顾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河北和福建工作时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领导风范、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和优良作风。一个个充满理论味道和实践味道的故事,最直接最深刻地诠释了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这些访谈实录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和切实的导向,对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践行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的教育示范意义。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细节都非常直击人心,阅读后使人醍醐灌顶,感受颇多。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的为民初心。在正定,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用最短时间为当地百姓解决问题,实现了正定从“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在厦门,他告诫自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跑企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掏出纸笔,认真听、仔细记,在第一线及时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在宁德,他强调“干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到任第一个月,他就冒着酷暑,走遍宁德的各个县市,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走遍9县乡镇,倡导“滴水穿石”,强调“弱鸟先飞”,帮闽东人挖掉了“穷根”。无论在河北还是在福建,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为民办事摆在首位,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崇高精神境界渗透在字里行间、见之于大事小节,贯穿于每段从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2年11月,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谈到困难群众时,他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2017年10月,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号召全党“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2019年5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重申“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他也多次强调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些重要论述,展示了大国领袖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人民领袖的深厚情怀。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喜欢引用的典故,他自己正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习近平总书记以一颗赤子之心为全党树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合上三本书,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深情告白背后的厚重和力量。
思想的洗礼 党性的锤炼 动能的充电
《小康》杂志社 郭 玲
作为三本鲜活的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党性的锤炼、一次动能的充电。
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这三本书,是我们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沿着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一路追寻,一路探访,在一位位采访对象的讲述中,了解习近平同志的成长之路、工作轨迹、情感脉络和思想走向。为什么脱贫攻坚成为习近平同志念兹在兹的大事?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可或缺的组成?这些富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思想,酝酿于怎样丰富的实践、生长于怎样丰厚的土壤?我们从这三本书中寻找答案,也渐渐走近这些创新理念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思想在接受洗礼的同时,更坚定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自觉。
这是一次党性的锤炼。从正定到厦门,从厦门到宁德,从县委书记到副市长、地委书记,一个勤政为民的公仆形象扑面而来。在三本书中,习近平同志最鲜明的形象标签,就是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众多受访者谈到,与习近平同志交往如沐春风,从细节处渗透着质朴的真诚。他为记者打过雨伞,他把县里唯一的吉普车留给老干部用,他和大家一样用有茶渍的黑茶杯喝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重视人才,所有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浓浓的赤子情,更是沉甸甸的人民情。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曾担任新华社记者的赵德润这样说道。从习近平同志身上,我们领悟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党性从来不是虚妄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始于初心,见于行动,历久弥新。
这是一次动能的充电。从习近平同志身上,我们还学习到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遇到问题,习近平同志总是问计于百姓、到基层找办法。比如,关于如何写新闻报道,习近平同志说:“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与深入实际占有事实的关系,就好比鸟的翅膀与空气的关系那么重要。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的支持,就飞不上天去。事实就是记者的空气,不深入实际、占有事实,记者就永远不能腾飞。”他对原《河北日报》总编辑林放说:“你们深入到生活当中,沙里淘金、见璞识玉,有了真知灼见,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了。要是你们离开了基层,离开了生活,新闻作品就没有了生命。”正是长期身体力行,习近平同志的语言形象生动,“滴水穿石、弱鸟先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大念山海经”等,一大批金句广为传播。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厦门、宁德时,正值青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今天的我们,也是同样的年纪,有幸赶上伟大的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就是要扎实践行“四力”,发掘基层富矿,全面了解复杂而真实的中国,精准宣传好全面小康的历史伟业。
责任编辑:李泾一 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