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具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校解决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根本问题的集中指向是实现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反映历史、现实与未来交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强国家统一之基、固民族团结之本、铸精神力量之魂,都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共担民族复兴责任,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大批契合时代发展、适应时代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作为时代新人的重要特征和使命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推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主题,是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之魂。高等学校要从世界大势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时时对标首要问题,处处对焦关键问题,事事对表核心问题,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强化思想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引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立德,注重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树人,在于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肩负起这一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既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也是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为此,高等学校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高校建设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命题意味着我国大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着力解决好为何办大学、办何样大学、如何办大学的首要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一命题意味着我国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应着力解决好大学为何、大学何为、大学何以为的基本问题。必须立足大学根本任务,坚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以理论自信引领发展方向,以道路自信形塑中国模式,以制度自信完善大学治理,以文化自信铸就大学精神的逻辑路向,把握好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对外开放和党的建设五个基本点。这一命题同时意味着我国大学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显著特性的大学,必须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为根本指向。要将社会主义大学人民性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初心、发展历程、培养目标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培根铸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交流互鉴,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坚持价值引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坚持理论先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众基础。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研究我国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及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的示范窗口,建设成为培养具有“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特质的人才摇篮。
高校工作根本标准的现实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衡量立德树人的成效,就是要考察高校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定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不动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是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教材体系建设,优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必须落实根本任务,对照根本标准,紧贴国家发展实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好党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内涵形式,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构筑全方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宣传部长,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