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释放国内市场有效需求

2020年07月09日 11:43:06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3 作者: 鲁宽民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绩,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全球疫情大流行加速传播,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带来巨大冲击。国外商品需求放缓、国际货运物流受阻,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经济韧性足,回旋余地大,内需市场广阔。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辩证看待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积极扩大内需,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与消费潜力,坚定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为推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能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有效激活被疫情抑制的居民消费需求

  新春伊始,全国人民居家隔离是国内疫情胜利曙光初现的重要保障,但中国按下“暂停键”,也对国内消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必须瞄准刺激消费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地刺激消费政策拉动消费,激发市场经营主体主观能动性,推进消费回补,为提振消费按下“快进键”,有效激活疫情背景下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与潜力。

  有针对性地实施并推广消费券政策。面对疫情防控期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重庆、南京、济南、宁波、深圳、杭州等许多地区都推出了消费券政策。以消费券拉动消费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办法,也是促进国内消费扩容提质的有力手段之一。对居民来说,消费券便捷、使用门槛较低,可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欲望;对商家而言,将有力促进消费端回暖,加快资本周转、确保资金回流,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消费券政策的使用与推广方面,应进一步严格发放审批制度,规范发放程序,对发放消费券的政府财政状况予以严格审查。另外,还需创新消费券发放手段和渠道,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手段,通过电商平台和App定向派发,培育和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消费升级。

  进一步运用和规范网络预售模式。网络预售可以使消费者参与商品设计生产实现互动,带来别样的消费体验,产生体验经济效益,商家利用网络预售了解消费者需求,合理规划成本、避免浪费、驱动生产。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网络预售模式在实现供需双方无接触对接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好的购物体验,提升其消费动力,商家不仅可灵活调动商品价格,也保障了资金链的可持续循环。网络预售模式的运用与规范将进一步激发后疫情时代居民的消费需求。面对疫情,民众的消费心理与需求悄然改变,依据时间、价值、物理空间等维度对产品与服务予以重新排列。网络预售应集中于服装鞋帽、家电、体育娱乐等,这些领域在后疫情时代有望补偿中长期基础需求。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社区便利店、OTO到家服务等不同平台应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而灵活开展预售业务。加强对网络预售模式的监管与引导,规范网络预售的准入门槛,实施预售准备金与保证金制度,明确不同类型产品预售金比例,引导网络预售与创新型产品相结合,与居民改善型消费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预售“撬动”消费作用。

  大力拓展和培养多样消费新业态

  疫情促使消费新业态加快涌现和发展。大力拓展和培育疫情危机中产生的消费新业态,将为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增添新动力,也为今后经济恢复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支撑、新动能,提升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线上消费、学习和工作模式。疫情防控期间,更多人改用线上渠道“足不出户”实现消费、学习和工作,网络购物这一成熟线上消费模式实现高速增长,家长、老师和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投入度和认同感也逐步提升,视频会议等新型工作方式有效提升了居家办公效率。要稳定和扩大线上模式新业态,必须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引导各类型资本向云服务器、5G、超清视频终端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改进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满意度;提升5G的技术运用水平,加快其在物流、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监管”,推行以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探索多元化社会共治新模式,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

  不断推进新技术条件下新型服务方式及设备的发展。疫情中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新型服务方式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物流领域的无人机、无人车配送服务,医院的“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电梯上的“无接触浮空按钮”等等,这些疫情防控条件下新兴的服务模式和设备不仅倾情助力抗疫,也提供了转型升级、把握市场的新契机。面对新技术条件下新兴服务的爆发式增长,应进一步鼓励和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推进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形成服务消费和服务业发展联动的乘数效应;优先引导以物联网、5G和区块链技术来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业的迅捷生产模式和现代物流体系。在经济较发达、技术较先进的地区,可以考虑建立“服务业人工智能提升实验区/示范区”,降低相关从业人员的重复劳动和现场工作量;推动形成“商品+服务”“线上+线下”“品牌+场景”等全方位新兴服务应对格局,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向智能化、在线化、清洁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应对疫情;推进新兴服务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形成支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继续培育和鼓励健康消费和健康产业形成新增长点。疫情促进全社会对健康安全关注度大幅度上升,人们更加注重自身防护和个体免疫力,对健康、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其在后疫情时代将成为内需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应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健康消费的供给、监管和分配体制,提高人们在相关领域创业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能力,降低健康服务消费成本,拓展健康服务消费产业链,优化健康服务消费软环境;建立健全中国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提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开发能力,促进健康产业市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流动,推进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生物科技、中医药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创新,提升健康行业的溢出效应;加快健康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健康膳食、健康旅游、健康地产等新型业态,推进养老保险、教育健身的产能释放,鼓励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态的健康服务消费,解决大健康消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消费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基础

  尽管此次疫情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是超预期的,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在当前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我们既要立足当下,更要谋划长远,采取必要的和有效的措施手段,为后疫情时代引领消费升级、做大国内市场提供保障的同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长远基础。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从长远来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完全释放内需市场潜力都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为优化供给侧结构提出了现实需求。应以疫情防控为契机,积极改革提升传统产业,重视食品、医药、纺织、农副产品等传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改进,提升国民经济的应急处置能力;鼓励企业围绕新消费增长点开展投资,在政策上支持公共安全、智能物流、信息监测等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产能规划工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保证突发状况下全产业链条尤其是关键环节的全覆盖能力;深入推进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为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更为牢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做好金融服务,支持复工复产、释放国内市场需求。疫情发生以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支持和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在资金汇划、信贷供给、财物捐赠等方面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增强了全社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金融服务要更加积极有效支持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继续深入实施减税降费工作,完成好“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的任务目标,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动力。特别是要对受到疫情直接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有针对性地给予补贴或减免税费;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支持,鼓励中小银行进一步服务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监管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关监管指标和考核要求,打消金融机构后顾之忧。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疫情防控等工作的金融服务,特别要加大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和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支持。

  (作者: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玉成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