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夏季的火热,我们来到了苏州这个创造发展奇迹的地方。还记得,1983年的早春二月,邓小平同志到苏州考察,在看到苏州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后,更为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而振奋。不能忘,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孜孜探路,奋楫潮头,人间天堂辉煌蝶变。今天的姑苏大地,一笔一画将小康宏图的“大写意”绘制成细致入微、气韵悠然的“工笔画”,而且正以恢弘的实践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走进苏州,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真实而精彩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一份爱心午餐里的“大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吴老伯,爱心餐到啦……”同往常一样,10点45分,家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鸿利达大厦的吴思勤老伯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份由娄葑街道葑南路社区的志愿者王姐送上门的“爱心餐”,准时到达吴老伯手里。
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22.08万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曾经为园区开发建设腾房让地的3万多农民,很多步入老年,最基本的买菜做饭等行为,成了他们面临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指出: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对此,娄葑街道聚焦辖区相关高龄群体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精心打造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像吴老伯的烦恼,就随着娄葑街道“爱心厨房”项目的启动,烟消云散。2019年9月,娄葑街道启动“爱心厨房”筹建工作。摒弃一般社区助餐经常采用的外包方式,由街道整合现有资源解决场地问题,搭建包括厨师、营养师在内的核心运营团队,首先确保了项目的公益性。其次,该项目考虑到部分老人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一般助餐需要老人到居家养老中心集中用餐的模式,汇合“企业+社工+志愿者”的多方力量,形成“3+”爱心接力送餐模式,实现从厨房端到餐桌端的“点对点”供餐,确保风雨无阻。像吴老伯这样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老人,每餐只需支付9元即可足不出户享受营养可口的“三菜一汤爱心餐”。
一个实事项目,要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需要全社会的合力。
“老两口身体挺好吧?有没有不舒服的?”每次送餐的同时,志愿者都会确认老人身体状况。6月11日正巧是吴老伯老伴的生日,当天“爱心厨房”还特别为她送来了一碗长寿面,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能吃到咱们‘爱心厨房’的三菜一汤就是党和政府带给我们的小康生活!”
一切为了最美“夕阳红”。娄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民生至上”,街道党工委发挥着把方向、控全局、带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志愿者队伍中有三分之一是党员,街道将所有的工作重心指向民生,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随着娄葑街道“爱心呼叫中心”和“爱心厨房”“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的“1+5”爱心系列公益项目的全部落地,不仅仅是一日三餐,除大病就医之外居家养老的所有后顾之忧均能在该模式内闭环解决,助力老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幸福养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养老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苏”途“铜”归小康路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2016年,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一声号令,跨越1500公里,江南水乡苏州牵手黔东山城铜仁,在深度互动中攻坚“精准扶贫”,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扶贫协奏曲。
今天,让我们走近扶贫干部姜超,从他的奋斗足迹里感受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宏阔伟力。
“山海怎么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干部到西部地区来,努力在艰苦条件下、在攻坚克难中使自己成长为可以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时任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党委书记的姜超作为扶贫干部远赴千里之外的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几年间,种黄桃的田间地头、养牛的圈舍、培育食用菌的大棚都留下了姜超的足迹。他躬体力行、走村串户,认真倾听贫困户的需求,用实际行动把扶贫政策落细、落准、落实,推动了玉屏和太仓在项目建设、农产品供销协作、劳务输出协作、教育帮扶协作、医疗扶贫协作等各个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铺就了山海相连的扶贫路。2018年,玉屏率先脱贫摘帽。
“道路怎么走?”帮扶怎么帮才能帮到位、帮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东部地区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给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聚焦精准,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姜超和工作队牵头提出全面推进精准帮扶工程,在立足太仓优势的基础上,弥补玉屏发展短板,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推动帮扶工作更加精准务实有效。
同心掬得满庭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在这场战斗中,有千千万万像姜超一样工作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奉献了热血,是他们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工作定力与责任担当,全心全意投入,倾力倾情帮扶,才让山海相连成为可能、山海相亲成为现实。
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小康更“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年即将实现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这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小康生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6月15日,张家港市南丰镇建农村孟坤祥家格外热闹。“改革开放初期,义乌人用‘鸡毛换糖’做生意,换出了改革开放新天地,如今在我们建农村,‘鸡毛换糖’换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正逢“鸡毛换糖”垃圾分类回收活动,村民们忙着用硬纸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兑换酱油、醋、卫生纸等“明码标价”的生活用品。
孟坤祥家是“和美乡风志愿岗”的环保岗,定期为村民提供兑换服务。2018年11月,南丰镇建农村按照“入户、见人、走心”的要求,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以实践点为支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整合党员中心户、五星文明家庭、阅读小站等资源,因地制宜,在群众身边、百姓家中打造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的先锋岗,宣传宣讲方针政策的科普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情岗、帮扶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阅读岗、文艺岗,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环保岗、治安岗等8大类岗,“和美乡风志愿岗”应运而生。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村入户的“神经末梢”,建农村“和美乡风志愿岗”为每个岗配备一名助理志愿者,打造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先后开展了科普岗“信鸽主题科普”、文艺岗“送戏到家”、阅读岗“家庭档案普及”等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从村实践站到农户志愿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广大群众互帮互助、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广大村民不仅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更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倪书记,这个月的杂志寄来了没?”近日,家住建农村5组的村民冯振达兴冲冲地来到先锋岗志愿者倪平华家,像往常一样,熟门熟路直奔阅读角翻看自己喜欢的报刊。倪平华是村里的退休老书记,先锋岗建岗前,他自掏腰包在自家辟出区域成立了阅读小站。“升级”成先锋岗后,倪平华带领广大党员掀起了理论学习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实践,贵在“思想引领”,重在“脚下功夫”。“和美乡风志愿岗”自建岗以来,南丰镇建农村53个志愿岗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00余次,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建农村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的创新品牌。
“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期许。今天的中国大地,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精神的力量奔涌激荡,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谱写“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新时代的创业史。
责任编辑: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