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工作法开创文明实践新局面

2020年07月21日 14:29:59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4 作者: 中共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的一项基础工程。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探索形成“领”“帮”“引”“带”“聚”“融”“推”“享” 八字工作法,构建“农村+城市”“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的文明实践格局,推动九台区文明实践工作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三级班子“领”

  不断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采取“目标+导向”和“岗位+特长”的办法,要求三级班子成员做到领下、领点、领事、领样、领心、领风。

  领出旗帜鲜明好导向。充分发挥区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班子的主导作用,压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链条,在政治、思想、组织、文化引领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领出笃定务实好作风。通过亲力亲为、率先垂范,由书记、区长带头,全体区级领导参与,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示范引领的力量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得到了充分释放。

  领出齐抓共管好局面。各部门各单位班子将文明实践作为创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抓手,要求管行业必须管文明实践,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现合力攻坚,让体制优势、制度优势有效发挥。

  志愿服务“帮”

  发挥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独特作用,着力激活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强化实践中心的志愿服务孵化功能。

  帮出党群同心、结对共建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成立九台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总支,下设多个协会党支部,对注册的5万名志愿者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结对机制,协助网格长开展工作,用志愿者延长党委、政府的手臂。

  帮出城乡互动、资源下沉的乡村振兴大格局。通过上级部门安排、志愿组织发起、文明实践共建等方式,使优秀资源向下流动,补齐乡村短板,解决市场条件下农村资源不足的问题。全区行政村在村企、村校等双方共赢的基础上,拓展了文明实践的深度、广度。

  帮出守望相助、文明和谐的移风易俗好形势。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成立家园守望、信仰守望、关爱守望、乡风守望、科学守望、健康守望等农民志愿服务队,共同实践文明、守护和谐。

  百姓需求“引”

  根据群众的普遍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制定文明实践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融合,广泛拓宽民需征集渠道,探索操作便捷、快速反应的新路径。

  引出“百姓吹哨、各方必到”的运行体系。把群众需求当作文明实践的指挥棒,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文明实践”的理念,常态开展“千名干部下村屯,万名党员进农户”活动,系统梳理群众需求,形成“百姓需求库”,匹配“志愿供给库”,制成《文明实践菜单》,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引出“群众点餐、中心买单”的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研发九台区文明实践云平台,使用现代科技,打通中心统筹制单、群众按需点单、平台精准派单、志愿团队接单、多元综合评单五单机制,构建工作闭环。

  引出“制度说话、群众评价”的保障体系。实施末位通报批评工作制,由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进行评价,对于七大平台单位,排名垫底的通报批评,对于实践所(站),将评测结果作为年底绩效考评依据。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保障各乡镇街、各部门加强服务、改进作风,助力农民发展、乡村振兴。

  基层能人“带”

  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来办,通过发现能人、走进能人、依靠能人、发展能人,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在群众中有影响的乡贤队伍。

  带出“群星荟萃、各显神通”农民主角大舞台。通过中心、所、站三级农民骨干培训,实施“领头雁”工程,抓住基层能人这些农民中的“关键少数”。连续自发举办8届农民运动会的奚占玉、用自家三轮车托起整个关东情剧社的李显忠、带领村民致富的“鲜花”关连影……2000多个基层能人在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渐带领群众走向文明实践的舞台中央。

  带出“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农村文化大繁荣。基层能人轮训后比着干、赛着练,通过建群交流、实地观摩,由文明实践中心搭建平台,在域内交流互动,形成比学赶帮的文化繁荣新局面。

  带出“活力四射、朝气蓬勃”农业产业大兴旺。通过培训,致富能人的效能被进一步激活,群众观念进一步解放,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红光村的“三换两集中”模式、波泥河镇的苗木“双领多平台”镇域产业带富模式、马鞍山村的“三块地”改革吸引工商资本模式等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全区的典范,推动产业大兴旺。

  品牌项目“聚”

  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确定的目标,采取中心策划、所站推荐、行业推送、社会组织孵化、群众首创等方式,培育聚人气、聚资源、聚能量的品牌项目,扩大群众的参与度。

  聚出一批融入群众生活的新载体。品牌项目是长期开展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志愿者和农民骨干双管齐下,孵化、孕育出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五美服务乡村行”“人居环境整治”“暖冬行动双帮扶”“微光助学”“七彩小屋”等志愿项目、“农民马拉松”、“李鲜花工作坊”、“三江好农民剧社”等农民自主实践项目。

  聚出一个自我参与实践的新群体。九台区从源头把关,像审批经济项目一样,审批文明实践项目,在突出项目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重点聚拢人气,并为获准立项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成为活动参与的中坚力量。

  聚出一个影响深远广泛的新品牌。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在常态开展活动的前提下,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节点集聚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义诊、科普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将每月6日作为文明实践日,使文明实践变成一项新民俗,成为一个新品牌。

  政策资源“融”

  构筑起区域“大党建”“大实践”“一盘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最大限度发挥政策资源的综合效率。

  融出资源一体化。盘活现有的各级各类资源存量,最大限度地融入文明实践,建立资源库,收录资源1790个,由文明实践中心统一调配使用。

  融出服务常态化。将34个相关部门融入文明实践,成立理论政策服务平台、教育关爱服务平台、平安法治服务平台、文化体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文明风尚引领平台、健康卫生服务平台,结合平台职能和时间节点,确定文明实践主题50个,实现“周周有实践”。

  融出行业实践化。各行各业都自觉向文明实践靠拢,在行业内部开展文明实践。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成为集国防教育、党性教育、文明实践为一体,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展馆。残联、扶贫办等部门按照文明实践理念,为托养、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各环节融合资源、创新实践,打造“善满融创”扶贫助残模式,成为文明实践“政策资源融”的典型案例。

  创新机制“推”

  找准工作发力点,创新工作机制,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予可持续开展的新动能。

  推出倡导文明的实践导向。精神文明不再停留于教育引导层面,而是在实践阵地体系延伸到实践点、志愿服务和骨干培训常态化等制度保障下不断向实践养成方面延伸。

  推出长期坚持的责任意识。按季度召开文明实践联席工作会议,把文明实践纳入全区绩效考核、意识形态考核、区委常规巡察,作为硬指标,倒逼责任落实。

  推出大胆创新的改革氛围。营造改革文化、创业文化,出台人、财、物一系列保障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提倡基层首创精神,把实践交给基层。结合防疫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连通区文明实践中心、中心办公室、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五级微信群2456个,创新网上文明实践运行机制,将手机变成群众的文明实践“掌上阵地”。

  基层群众“享”

  认真对文明实践项目活动开展效益评估,真正让群众乐“享”实践成果。

  享受到精神文化丰富带来的满足感。用群众能接受的语言,创作《文明实践三字经》等,让群众亲身体验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理解精神文明的意义、享受文明实践的过程。基层群众普遍感受到农村精神风貌的变化。

  享受到物质财富提高带来的幸福感。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群众创业本领得到提升,物质财富得到提高。就像胡家乡扶贫办副主任张万彬说的那样:“文明实践正改变大家的生活,很多妇女同志不再是每天打麻将了,而是通过实践所、站的培训,学着如何创业、如何挣钱了。”

  享受到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获得感。“让群众在享受到精神风貌、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改变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让群众有获得感。卡伦湖街道镇郊村农民李卫国说:“有了文明实践,大伙儿不但休闲娱乐有地儿了,挣钱的本事也见涨,最重要的是,大家参与村里的工作,老百姓觉得自己有用了。”

  责任编辑:高天鼎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