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民精神完全主动

2020年07月21日 14:29:59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4 作者: 李向军 罗仲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对中国共产党诞生重大意义的深刻总结和重要表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开始,就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组织和引领中国人民以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一个近代以来饱经沧桑、苦难深重的民族以昂扬焕发的精神状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旧中国封建奴役和西方列强入侵使人民精神极度压抑被动

  人无精神则不立,追求精神生活、实现精神上的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古代、近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精神上日益被动,有着内外多方面的原因。

  封建礼教长期奴役及宗法制度长期禁锢,中国人民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度弱化,自主精神形成缺乏思想土壤。精神生活属于人的观念领域,内在地指向自由的理想,是自为存在着的。在长期封建统治下,人们依赖并从属森严的专制制度,个性发展和精神自主缺乏最起码的社会空间与条件,深受身份、等级等社会关系的制约。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地位,既通过残酷的剥削和严厉的镇压来销蚀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压制人民的自由意识,又通过强化君权神授、君臣观念等文化专制主义奴役和钳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广大民众思想陷入僵化保守、因循守旧、愚昧落后的泥潭中。封建礼教长期渗透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制约人民精神主动的锁链和樊篱。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展现前所未有活力的时候,中国民众精神世界的束缚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被摧毁,主动精神形成缺乏现实根基。精神生活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既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也表达人的现实需求。人民群众精神上主动还是被动,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密切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积贫积弱、动乱分离、任人宰割,广大民众要达到精神上的主动谈何容易?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陷入极度屈辱之中,鲁迅先生常用“无声的中国”和“沉默的灵魂”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和底层民众精神状况。广大民众抗争无力、救国无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锐减。无论是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还是张皋如先生“伤心最怕读新闻”的诗句,都折射出旧中国软弱、被动、受掠夺的屈辱境况,人们精神上处于极度的不自主、不独立和不自信之中。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文化侵略和价值渗透,瓦解中国民众的独立意识和主动精神。部分民众自我矮化的心理滋长,崇洋心态蔓延,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消解,民众精神进一步陷入苦闷彷徨、迷茫无奈与麻木僵化的状态之中。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没得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展现,主动精神形成缺乏组织引领。马克思主义从关注现实的人出发,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主动精神的形成,既与社会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状态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力等社会整体状况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上,底层群众的自我实现需求难以满足,甚至基本的人格尊严都得不到应有保障。即使少数“善修国政”的封建统治者如李世民等也认识到君民关系如“载舟覆舟”,但基本停留在皇权理念层面。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先期觉醒的社会精英群体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痛苦反思,主动求变,但都没能成功,原因就在于未能调动民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民众主动精神的形成缺乏先进思想和先进组织引领。清朝后期吏治的腐败无能和旧军阀争夺自身利益的战乱,更让民众看到皇权和军阀都不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更不能维护民众根本利益,社会凝聚力、民族认同感急剧下降。如此“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民众精神上的主动成为奢谈。

  中国共产党让人民群众挺起精神脊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把民族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谱写了自尊自立自强的壮丽史诗,让人民群众挺起了精神脊梁,展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实现了精神上从被动向主动、从一般意义主动向完全意义主动的根本转变。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让中国人民能正确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精神上得到真正的解放,历史主动精神持续激发。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们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把思想及精神领域的觉醒作为人类实现解放的前提和基础,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精神解放的根本价值旨归,既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也为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铸就人们的精神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给中国无产阶级注入了自觉的阶级意识,让人民群众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精神的压迫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政权才能真正争取自身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新思想孕育新理论新精神,以新理论新精神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得到持续激发。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中国人民有了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自觉自信、不懈奋斗的主动精神不断彰显。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决定党和人民的精神状态。共产主义理想与乌托邦等其他社会构想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人文关怀,既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分配制度的公平正义,又关注人的生存条件与幸福感受,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确认。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前无古人的担当精神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非凡毅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行动感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与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把“革命理想高于天”定格为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开启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救国救民之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人民群众精神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更加强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满足,主动精神的形成根基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是精神主动和精神力量增强的重要前提。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传媒,既蕴含人类生活的价值追求,也给群体生存带来精神愉悦,深刻影响人们精神上的主动与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体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是人民群众精神上主动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从文化上重塑民魂。无论是“双百方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还是“两手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始终坚持多维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对民众思想的教育引领功能,强调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与公益属性,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不断坚定、文化自觉不断强化,为主动精神的跃升提供了更深厚、更牢固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首创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近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署名文章妄称:中国共产党信奉的马列主义认为,个人没有内在价值,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这反映了马列主义对自然人个体的蔑视。这完全是无知的偏见,不值一驳。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与美国政党的“政治私利至上”、“资本至上”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成立99年来,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保障人民群众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和实现自己,激发和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发展活力与创造活力。党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所表达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党员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他们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刚刚发布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超过了9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稳固,韧性源于民众的广泛支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性成果,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实现人民精神上完全主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开启,实现人民精神上完全主动,必然焕发出巨大动力,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人民精神上的完全主动,不仅展现了勤劳勇敢的品质、积极主动的品格、不断进取的追求、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集中反映敢于创造、敢于引领、敢于超越、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发展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强大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和实践引领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上的完全主动提供了思想内核和价值引领。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激扬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激励人们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时代挑战,大踏步走在世界的前列。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精神上的主动意味着人精神世界处于积极的状态,如果精神生活处于被动状态,价值定向就会产生危机,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自己应当怎么做和做什么。精神上的完全主动,具有鲜明的超越特性,体现奋发有为、主动担当的价值取向,能充分满足个体对行为动力内在化、主体化的需求,从内而外地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需要以人民精神上的主动为基础,需要民众具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在意义层面追寻永恒的内生动力,不断凸显自我存在的价值。当人民实现精神上的完全主动,劳动热情完全焕发,创造潜能完全释放,高度自觉地投身到客观世界的改造实践中,美好生活的构建目标就一定会顺利实现。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治理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一个由苦难而辉煌、经沉沦而奋起的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还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无论是独立于西方模式、西方话语的制度体系、思想体系的建立,还是从被世界融入到主动融入世界、再到引领世界发展,都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主动达到了新的层次。未来的中国,将在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促进人类更好发展中贡献更富创意的中国智慧,为希望加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可行、更加有效的发展的全新选择,进一步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世界治理引领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完全主动精神不仅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重要动力,更是主动担负世界责任、肩负人类使命进行全球治理的必要基础。

  (作者: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原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金霞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