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同比下降6.8%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际疫情蔓延的态势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表现,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进行大幅度下调,预计全球经济今年下降3%,这对我国经济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3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没有止境。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困难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取得了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后,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但是经济困难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工业生产继续回升,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8%,降幅比1-4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比4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由负转正,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1-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7.7%,降幅比1-4月份收窄2.2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市场销售逐步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和网上零售持续向好。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30亿元,同比下降13.5%,降幅比1-4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速由负转正。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9194亿元,同比下降6.3%,降幅比1-4月份收窄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扩大。1-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新增就业略有减少。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4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货物出口保持增长,贸易顺差有所扩大。1-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15381亿元,同比下降4.9%。5月份,贸易顺差4427亿元,比4月份扩大1246亿元。金融信贷较快增长,市场预期总体稳定。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2万亿元,增长13.3%。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经济指标尽管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说,生产、消费、投资、进出口、就业等问题仍然十分严峻。2020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9.3%,2020年6月上旬与5月下旬相比,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又发生新的变动,32种产品价格上涨,14种下降,4种持平,成本压力会导致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困难。尽管2020年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9%、54.4%和54.2%,均高于上月,呈现出增长的韧性,但总体上经济运行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困难正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如何化解和应对当前的经济困难?
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清醒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统计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但是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迅速恢复生产,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是我国制定政策应对困难的基础。
坚定改革和发展目标不动摇。20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既要确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又要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上开好局、迈好步。2018年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的情况,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央又在2020年4月提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既是对“六稳”工作的具体落实,也是确保经济发展基本盘稳定的基础性任务。
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韧性。我国经济具有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激发活力,为实现长期发展提供长期保障。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改革有利于我国根据发展的阶段性不断调整政策,为实现长期发展提供充足的政策工具和根本动力。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各项改革措施全面铺开,极大地拓展了各社会主体的发展空间;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做出了完整的规划,深化改革开放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推进。暂时的困难不能影响总目标的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克服暂时性困难的同时,积极进取,积极落实既定的方针政策,不断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完善、优化各项政策措施并落实到位。绝不能因噎废食,要将重点论和两点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在逐步落实中实现大规划。
“化危为机”需要新思路新作为
从整体上而不是局部上去认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早在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时就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我们要创新政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增长创造空间、增加后劲。我们要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既应对好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动化等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注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各国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说,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理念落实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僵化的认识看待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都是讲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的观点。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丧失信心,僵化地进行历史比较。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困难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全球供应链的阻滞。2014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稳”和“活”就是应对经济困难的辩证思维方式,就是该稳的稳,该变的变,不断开拓新领域,实现新发展。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状况和我国面向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发展新思路,将形成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从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进行动态转变,实现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因此,必须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形成多点开花,多头并进。将重点经济片区,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作为龙头和样板。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全面整体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刘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