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在当今国际经济新形势和我国发展新阶段下,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已从过去人口众多转向市场巨大的前提下提出的,是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抉择,对于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徐徐开启。历史地看,这一大变局是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各条线索分头发展,进而在某一个特殊时点上的交汇。在这一历史性的大变局中,中国的快速崛起是重要的自变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触动了某些国家的敏感神经,提高了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借机发动对我国经济、企业、网络、经贸,甚至意识形态和制度等全方位的打压,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恶化,迫使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路子。
也要看到,开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旧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强之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借助全球化的浩荡东风,我国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与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率先形成了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面向世界市场生产,形成了出口替代型经济模式。这一过程与过去几十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起,推动着我国形成新的世界工厂和制造业中心,造就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庞大的制造和生产能力。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内需市场不断扩大,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年比一年高,已成为拉升经济的重要内生力量,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单体市场,总量、规模、空间、纵深非常广阔。巨大的市场不仅对其他国家有巨大吸引力,也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显著的新型比较优势,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过去相当多的国内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面向投资制造,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尽管巨大,但与国内庞大的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并不完全相符,以解决有无为主的中低端制造能力与当下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之间也存在明显差距,供给端工业制成品过剩与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并存。这都表明在供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2015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新发展战略也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我国实施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能力。近年来,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越来越为各方所认识,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值也越发清晰。我们常用以下几个数字说明中国这一超大规模经济体之“大”:14亿人口、9亿劳动力、4亿中等收入群体、1.2亿各类市场主体。我国已成为消费大国,消费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且连续四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巨量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实施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市场、促进消费升级的坚实基础。
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生产能力。中国几乎拥有现有200多个产业门类中的所有领域和行业。可以这样说,当今世界上用于满足消费者的普通消费品,没有中国不能制造的,也没有一个中国制造加入后价格不下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速度加快,消费者需求导向更加明显,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有所增强。这为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每一个中国人都亲身体会到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好处,从上到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和意志都更加坚决。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预示着一些长期以来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将陆续得到解决,也将为我国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
蓬勃兴旺的创新势头。创新是经济繁荣的根源。随着近年来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痛切地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力量和国家命运的极端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实践层面,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行动已深入人心,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到处能看见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潮。这种源于每一个个体的深层次动力,也是我们转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抓手
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一方面,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为人尽其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新发展格局必须有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支撑。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准、提高社会流动性、破除劳动力迁移障碍、促进充分就业等一系列改革,为人尽其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着力扩大内需市场。一是加快消费升级的步伐,满足已解决“有无”、但个性化需求更加丰富的这一部分人群的新型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促进人员的流动,提高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创造条件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三是创造居民能消费、愿消费的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为扩大内需创造更好的条件。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要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步伐,全面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社会的数字化应用按下了加速键,网络购物、视频会议等各类线上活动飞速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字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的经济“蓝海”,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机会,目前还只显露了冰山一角,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世界领先优势。
持续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不仅拓展了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市场空间,而且还为知识传播、技术扩散、管理外溢等创造条件,既有利于经济繁荣,也有利于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促进文明交融。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保持与国际大市场的紧密联系。放眼全球,只要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合作共赢,就一定能扩大“朋友圈”,广泛增进与各国的友谊与经济联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将迎来新一轮的规则、秩序、权力、经济格局的重构,宜对此预为筹谋,提前做好准备。
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我们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平等保护公私财产,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有效激励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二是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优化调整我国人口政策,努力释放人口潜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深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完善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等的流转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四是深化金融改革,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网商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使金融供给主体尽快多元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研究新形势下货币政策的方向与重点,努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加快数字货币的研究,掌握数字世界的金融主动权。五是深化科技制度改革,牢牢抓住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这个“牛鼻子”,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肠梗阻”,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
总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对当今国际环境变化的一种应对,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个适应当前新国际形势、新发展阶段、新比较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顺利开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全力开创我国经济发展新局面。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