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09日 18:21:34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9 作者: 刘 洋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的旨在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举措。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两大循环不是有内无外、有外无内,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立足国内大循环、面向国际大循环,才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降低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本土企业的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更好地联通促进。

  只有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好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和主题,才能在着力打通国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发挥我国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与盘活内需潜力;才能切实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因此,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经络”,使全球经济更加依赖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内部循环能力的显著提升,促进更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补齐国内产业体系发展短板、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然而,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愈发难以应对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更无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面临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壁垒不仅提高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成本,也直接加剧了国际贸易与全球市场的萎缩。而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严重阻断了各国对外贸易投资和要素流通渠道,内部条件的实质改变与外部环境的明显恶化,使单纯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旧模式愈发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国内不同区域间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衔接不畅,特别是内陆地区产业链同沿海地区产业链的松散链接,使沿海地区在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体系的同时,却难以带动内陆地区产业链的深度介入,从而形成全球产业链在我国沿海地区紧密深入融合、在我国内陆地区松散浅层链接的循环格局,最终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开放及收益不平衡下的区域经济不平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破解我国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体量、工业基础、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等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备经济内循环的“硬核”基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条件成熟、正当其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利用后发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快速推动本土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近些年数字经济、物流行业和“互联网+”平台模式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又从生产供给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与此同时,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我国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的日益强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民生保障与改善成效显著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系列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7个年份超过100%,消费自2014年起取代投资连续6年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在201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同时,服务消费已占国内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服务性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性消费的主导地位,几乎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增长态势迅猛,占比提升正追赶欧美国家,直接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持续趋势。此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目前不到1%,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由2006年65.2%的近年峰值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不到33%。种种迹象均已清晰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促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国内大循环积极转变。

  供给体系不能有效适配和满足国内需求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循环面临的主要问题,供给侧是国民经济循环难以有效畅通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和最大推动力,通过着力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同时,要抓住扩大消费这一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主要方面,挖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的国内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围绕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各个“经络”,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瓶颈,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是在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重大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强化共性技术和前瞻技术的研究基础与能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公立机构在基础领域的创新孵化作用,有效发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应用领域技术创新、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的主体作用。着力改善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环境与融资渠道,切实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官、产、学、研的产业创新网络与全社会协同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以创新网络链接修补产业链,弥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链接缺失,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立足于我国产业布局存在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充分挖掘产业结构区域间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积极培育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迁移和延伸的能力,推动区域间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调链接,构建并拓展基于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外部市场风险的我国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纵深网。建立健全确保区域间政策协调和协同开放的各项体制机制,为建立在区域间产业互补和供应互补等生产分工与经济联系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为内陆和不发达地区依托借助国内大循环参与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

  抓住扩大消费这一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主要方面,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着力构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涵盖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释放我国庞大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同时,通过稳就业、转移支付等政策“组合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夯实扩大消费的前提基础。此外,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致力于把“蛋糕”做好,以产品的升级换代、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对正在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吸引力。

  (作者: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农媛

标签 -
网站编辑 - 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