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推进垃圾分类治理

2020年11月27日 11:46:40
来源: 《红旗文稿》2020/22 作者: 李 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垃圾分类,多次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明确要求“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20年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强调要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分类指导,加强全链条管理。加强城乡统筹,是推进垃圾分类治理,进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未来推进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打破城乡分治局限,树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治理理念

  在垃圾分类治理方面,城乡统筹强调的是将中心城市与周边乡镇及农村、城市居民与乡镇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制定法律和出台政策,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进行统筹谋划,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治理的一体化。

  我国推动垃圾分类治理实践目前按照城市、农村两个相对独立层面开展。城市方面,特大型、大型城市走在了垃圾分类治理探索的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农村方面,近年来,农村垃圾分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并开始了地方探索。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要求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并在经费筹集、日常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虽然垃圾分类是从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分别推开,但城乡统筹的实践案例并不缺乏,大城市仍然有大面积的乡村存在,垃圾分类必然要考虑中心城区、区县城区、乡镇、农村等的各自特点,设计综合解决方案。从国家整体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战略的角度来看,未来迫切需要打破地域和城乡的界限,广泛宣传、凝聚共识,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治理理念,即以城乡统筹的思维规划垃圾分类处理,具体包括制订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治理规划、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实施标准和实施方案,实现城乡管理模式一体化、城乡财政预算一体化、城乡环境卫生检查考评一体化。

  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处理场所布局

  推进垃圾分类治理的前提是做好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其中,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是基础,分类运输是保障,分类处理是关键。

  从目前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的情况分析,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经过多年试点,基本形成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户集”是通过每户放置分类垃圾桶的方式来收集各户的垃圾。“村收”是村级分类搜集、初步分类处理。根据各地试点经验,占农村垃圾总量60%以上的厨余垃圾一般都在村级层面以机器堆肥、生物沤肥等工艺进行处理,基本解决了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问题。可回收垃圾由农户日常自行收集,村级定时组织人员上门收购;有害垃圾由村里定时集中回收,送乡镇统一处理;建筑垃圾由村民运送至村庄指定地点,统一用于填坑铺路。通过这种方式,浙江宁海、上海松江等地的农村垃圾转运量一般比分类前减低60%左右,北京昌平区辛庄村不可回收的留给市政处理的只有大概20%。“乡转运”和“县处理”主要是把在村级无法处理的垃圾由乡镇一级组织转运到县级以上专门的垃圾场进行处理。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流程与农村有所不同。以上海为例,居民分类收集的湿垃圾通过专门的垃圾车送到湿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进行生物发酵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净化处理;干垃圾送到废物处理园区焚烧、填埋。

  从城市、农村垃圾分类的流程和模式上可以看到,垃圾处理场所布局可以通过城乡共建而实现城乡统筹。一是以地级市为单位,统筹考虑区域内垃圾处理场的布局问题。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处理场所的布局是关键,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价格、运输成本等因素,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降低“邻避”效应和社会稳定风险。二是统筹考虑城乡垃圾分类后的处理,例如中心城区、县城城区所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按照就近原则送往附近的农村厨余垃圾处理站堆肥,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实现了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

  依托目前全国各地已有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和5G技术,建立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完善环卫行业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分类、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垃圾处置等方面信息化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把垃圾分类治理从筹划、管理到实施的每一个流程都细节化,从环卫人员每周的工作时间,垃圾最佳回收时间,垃圾收运车的运输重量和容积、运行路线、总驾驶距离等都进行科学筹划和信息化。为收集车安装北斗定位,由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车辆清运路径及后续运行流程,对出现清运遗漏和流程偏差的,由系统向保洁人员报警,确保垃圾清运顺畅,定期生成周反馈、月总结、年报告,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在城乡分别以社区或行政村为单位,发放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实现垃圾识别、称重、评分、拍照留档智能化,同时将收集的信息上传至云端平台进行动态监督,并生成可用于消费兑换的网络绿色积分,通过科技化平台、经济化手段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王农媛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