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明确了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强有力的锚定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这里使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词语:锚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紧紧盯住2035年的远景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又锚定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就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成文化强国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要坚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只有确保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本世纪中叶才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持续推进的接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这种接力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新发展理念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内涵,同时强调了发展的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安全性。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一,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宏伟的目标。其二,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求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而且啃的硬骨头更多,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过程中,全面依法治国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同样,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更加落实,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以贯之的人民性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很多具体举措,特别是创业创新发展的举措,使广大民众有各种机会发展自己: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这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舞台;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使民间创业有更多市场机会;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
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需求。为了满足民主、法治需求,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为了满足公平、正义需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了满足安全、环境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不断从质量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注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科学管用的系统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有丰富内涵,很重要的就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前瞻性思考就是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既清醒地把握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全局性谋划就是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美好生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人民群众还需要更普惠、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战略性布局就是要深刻领会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整体性推进就是把握住各个环节,既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又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既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又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