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021年07月09日 16:11:29
来源: 《红旗文稿》2021/13 作者: 于 江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起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让行动成就未来,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对外工作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引领、亲自推动,党的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境界、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绘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对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中国外交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充分彰显了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理念,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为自觉使命。这一切决定了,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遵循唯物史观,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按照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党领导下的对外工作始终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既全面认识和统筹各种矛盾,又能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大国关系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对外工作始终把与大国关系作为关键,同时注重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打牢中国外交基础。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问题时,党领导下的对外工作始终能够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兼顾本国、他国国情,尊重国际惯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有效应对。

  坚持“一分为二”的科学辩证思维方法。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各国利益越来越紧密相连,同时又千差万别,难免在一定领域内存在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需要保持有效沟通,积极扩大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对外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注意从对立统一的全局观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任何事物无不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基本观点,充分强调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积极在竞争与发展的态势中找到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做到互谅互让。

  时代性。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是正确处理国际问题、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础和依据。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及时完善发展思路并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是党牢牢把握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解决好“选择什么方向”“走什么路”的问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对外工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时代特征,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化对对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因时因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作为指导外交工作打开局面的重要方针,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对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美苏争霸态势不断调整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党相继提出“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非殖民化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我国争取国际支持、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提供了思想导引和行动指南。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敏锐捕捉到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序幕。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方位外交”等外交战略方针和理念,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升中国外交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提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深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积极维护多边主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要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给出一系列富含中国智慧、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开创性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对国际秩序演变、世界面临风险与挑战和时代主要问题作出判断、给出答案。

  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党领导下的对外工作具有先进性和人民性的鲜明特征,突出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体现在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鲜明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中国外交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外交为民、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始终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制高点上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的:“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党积极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倾听人民呼声,发挥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外交提供坚强支持。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外交为民理念,大力推动国际合作惠民生,坚定不移地增进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大力开展民间外交,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以保障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领导对外工作跨越了重重险阻,取得了累累硕果,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新中国建立伊始,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依然积极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共同打击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强调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起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21年2月,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引领世界经济向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面对发展与环保的两难问题时,中国外交为促进全球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作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并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写入“十四五”规划。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本着对中国人民负责、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态度,采取果断有力的防控举措,有效遏制、减缓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为国际社会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赢得宝贵时间,并以人民为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疫外交,在全世界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中国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非凡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正是由于中方采取强有力防控措施以及中国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才有效阻遏了疫情向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蔓延”。

  导向性。导向性是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一个鲜明特色,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基本维度。

  独立自主导向。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确立起来的。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中国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此后,尽管党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独立自主始终是中国一切外交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但“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强调不能对苏联有依赖之心,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执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独立自主外交思想新的内涵,提出了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超越意识形态限制,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交往,提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自己的立场”。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都指出,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和平发展导向。和平是中国外交的基因,是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定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一方面为发展争取和平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坚持不称霸、不扩张,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中国的国际责任。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主动号召“共同防止战争,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使他们更加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逐渐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认为“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指出“第三世界越发展,和平就越有希望”。冷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完善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把国际组织作为和平发展的重要舞台,并明确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不仅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更承担了大国责任,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决不称霸,决不搞扩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壮大世界和平力量。

  合作共赢导向。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而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将“平等互惠”列为五项原则之一。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逐渐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次将“共同发展”提到与“世界和平”相同的高度,并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致力于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更好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对外工作在回应人民期盼、把准自身定位、统一看法认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保护中国海外利益、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等各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要更好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始终坚持和加强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谋深虑远,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对外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并就对外工作总体规划和各方面具体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整个对外战线必须全面系统、及时跟进、理论联系实际地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其丰富内涵、精神要义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中国外交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开启又一段波澜壮阔历史航程的政治保障。

  不断完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宏图伟业,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和国家体制机制建设有不同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一直在不断发展健全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对外工作的“复杂系统”属性和多元主体特征愈加明显。要有效驾驭复杂局面,顺应甚至领先时代潮流,整个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必须加强和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相关制度,增强拥护核心、追随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加强自身建设的系统思维、精密规划和前瞻设计,加强对对外工作各主体、各领域、各层次之间联系互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加强对信息化、多样化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应用科技与管理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不断提升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增强对外工作“一盘棋”意识。对外工作涉及党和国家工作方方面面,要承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责和为新发展格局服务的历史重任,必须锻造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着眼未来,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既要重点加强对党和国家对外工作机关、驻外使领馆和其他涉外工作部门等关键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也要逐步推进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无死角”,将党的领导扎实贯彻到外交外事全部领域、对外交往各类主体、对外工作全过程,确保党政军民学在对外工作中令行禁止、通力配合。

  坚持不懈抓好对外工作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工作队伍建设,围绕新形势下加强外交战线党的建设、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干部队伍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接见驻外使节,每次出访都要看望包括使领馆工作人员在内的广大驻外人员,亲切询问大家驻外工作生活情况,深刻阐释对外工作者的使命宗旨、任务担当和素质要求。进入新时代,外交队伍建设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外交战线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永葆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心;永葆开拓奋进、担当有为的事业心;永葆主动学习、自我革新的进取心;永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心”和“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总要求,把严格的政治标准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方位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健全涉外工作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涉外法治工作涉及国内法、外国法、国际法等不同领域,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形成完备的外交外事法治体系任重道远。当前,涉外法治工作既要采取双多边协议等立法、执法、司法手段,解决国家间事务,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也要为国家海外机构、企业、公民有序参与国际交往、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更好法治服务,还面临更好运用法治方式应对单边主义、“长臂管辖”、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课题。对外工作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加强法律规范、实施、监督、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为党对对外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打牢法治基础。

  大力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之治”背后的治国理政经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赞誉和欢迎,其世界意义不断彰显。同时,国际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有意无意的曲解、误读甚至猜忌、焦虑。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多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讲到哪里,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等先进理念宣介到哪里,把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的工作做到哪里,为我国对外工作作出战略引领。全体对外工作者都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作出努力,对外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领导下中国外交的人民立场、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社会主义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许华卿

 

标签 -
网站编辑 - 陈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