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发展,围绕制造强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央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守初心使命,在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勇担重任。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我国经济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样立足于以制造业为重要基础的实体经济发展。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链条和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都需要制造强国的支撑。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需要。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国家在低端行业追赶,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目前,我国制造业虽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多数产品仍然处于中低端,产业链根植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依然不强。必须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形成新的优势。
把科技创新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力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推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系统和宏观政策环境;加强分工协作,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考核权重,引导院所回归公益;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设立重大专项,采用“揭榜挂帅”、签订“军令状”组织攻关,集中攻关一批基础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端、智能、绿色三个方向,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进制造业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制造系统集成创新,推进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高效循环工业体系,认真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保工程等方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转型,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大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央企业要牢牢把握“十四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布局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明确创新方向,推动国家战略科研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积极助力构建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主动布局前沿性技术,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瞄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体系,谋划创建国家重大装备产业基础创新平台,组建中央企业相关领域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任务。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新建、改建和转建工作,优化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做好创新关键在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着力打造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工匠型技师三支队伍。依托各层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的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人才引进等工作机制,健全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创新发展良好氛围。
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相关中央企业要根据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对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重点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提升功能组件及系统集成能力,突破一批严重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关键基础材料方面,研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工电子特种膜材料。提高国防军工、新能源、重大装备、电子等领域专用材料保障能力,提升制备技术水平。在基础工艺方面,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先进制造工艺,有利于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绿色安全的绿色制造工艺,有利于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成套化水平的智能制造工艺,全面提升基础工艺水平。在产业技术基础方面,重点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设和完善一批专业水平高、支撑作用强、布局合理的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推进装备制造行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工业自动化、电工电器、智能农机及智慧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等,结合地方国企改革进展,积极推进与产业链互补、掌握关键技术、具备重要资质的地方国企之间的并购整合,打造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夯实重型装备领域的超大、超重、超极限制造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传统重型装备产品向高端化、集成化方向迭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装备以制造服务化转型为方向,提高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大力布局先进化工成套装备、储能与分布式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业务,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品牌影响力,打造系列拳头产品。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持续推进重型装备、农业装备、纺织装备、通用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的智能升级,通过向传统机械装备、作业流程注入新的数字化元素,提高单体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作业系统的协同工作效能,助力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联合中央企业相关转制院所、骨干企业和部分知名高校,重点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亟需的先进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工业控制软件、数据交互通行标准等方面研究,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重型装备、农林装备和纺织装备由智能车间向智能工厂转变,推动实现“智能制造”,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发展,推动业务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集合绿色设计、绿色装备、绿色工艺方面的优势,协同推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全面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绿色制造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绿色竞争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制造过程清洁化、制造工艺低碳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改进制造技术工艺,不断提升材料利用率,使材料利用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作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肖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