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2021年07月26日 16:03:39
来源: 《红旗文稿》2021/14 作者: 佘远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命题,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着力于教育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世情国情在“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

  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日益凸显;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但国际格局的演变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但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但高、精、尖领域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保持不变,但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广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白热化。从国情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没有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高校思政课必须放眼世情国情的“变”与“不变”,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根本点、找准切入点、聚焦着力点,立足不变、谋势应变、主动求变。坚定不移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着力在体制机制、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上做实功、出新招。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直气壮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

  教学体系在“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历经多次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变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先后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大的改革,2018年、2021年又对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一直在“变”,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不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高校思政课的根和魂,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中不走“歪路”“邪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学生关切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在思想交锋、矛盾批判和事实雄辩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和魅力。

  教学方法在“变”,教学规律、教学方向“不变”

  教无定法。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多元交融、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学生个性特点的不断凸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要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总体上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表现为“四个转变”:一是由单一理论灌输向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教学方法不断呈现;二是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转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新兴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以大数据融媒体为支撑的智慧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三是由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组织形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实践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四是由线下教学为主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迅速。

  办好思政课,既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变”,更要看到教学方法背后的教学规律、教学方向的“不变”。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蕴含着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必须反映教学活动所蕴含的规律与方向,本质上是教学规律与方向的具体化。高校思政课既要在遵循教学规律与方向上“守正”,又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守正不是“刻舟求剑”,而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是一味地趋势迎合、纯粹的标新立异,而是要服从思政课的根本宗旨、切合学生对真善美的期待,聚焦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学形式,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育理念在“变”,教学要求“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关系由教师主体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多元主体转变;教学形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转变;教学环节由课堂教学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上与课后交融互补转变;教学目的由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向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转变;教学评价由侧重评教的形成性评价向评教评学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转变。

  办好思政课,既要看到教育理念的“变”,又要看到教育理念背后思想性理论性教学要求的“不变”。教育理念的“变”是为了更好履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思想性理论性教学要求的“不变”是为了更充分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上是相通的、在作用上是辩证统一的。办好思政课,就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讲明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悟到”;同时,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创设探究学习环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形成自主学习风尚,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会学”,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课上学习与课后教育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教学主体在“变”,教学目标“不变”

  随着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教学主体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后,高校思政课形成了教师、学生都为主体的双主体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呈现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力量上讲台讲思政课、专兼结合合力育人的生动局面,形成了教、学双方的多主体参与局面。

  办好思政课,就要正确处理教育主体“变”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有效性教学目标“不变”的辩证关系,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学目的。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金牌”教学团队,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对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加强经常性日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发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教学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渠道多举措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提高实效性,立足“多主体”,贴近教学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针对面和关切点,促进主体共生、教学相长、双向提升。同时,要强化思政课顶层设计与师生探索相结合,不断提升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目标导向,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有思想讲理论、有针对释疑惑、有温度讲情怀、有收获重质量的新时代“金课”。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许华卿

  

标签 -
网站编辑 - 陈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