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笔谈)

2021年10月11日 16:45:42
来源: 《红旗文稿》2021/19 作者: 董振华等

  编者按: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本刊特约六位同志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现予刊发。

 

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

董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这不仅是对年轻干部的要求,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担当时代历史重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坚定信仰,胸怀理想,砥砺前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我们就会坚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革命力量,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人民势必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守正创新所走出来的一条光明大道,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自觉修炼和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在实践和认识交互中不断生成与内化自觉的过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饱含深情地阐述了追求崇高价值的人生理想。他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只有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生之路本身所具有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才能够坚信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解放之路和“两个必然”的伟大结论,才能够自觉地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伟大人生价值追求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实践者。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要通过理论修养达到高度的理论自觉,还要通过实践锻炼达到高度的行动自觉。这是一个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同时通过社会革命促进自我革命的历史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惟有经过“躬行”,人的观念才会受到触动,人的灵魂才会经受洗礼,人的认识才能够更加清醒,人的意志才能够更加坚强。“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不断坚定信仰和增强定力。

  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都不是抽象的,二者都必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得以体现和彰显。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理想信念坚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必然表现为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内在根据和精神支撑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检验党员干部是不是对党忠诚,在革命年代就要看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在和平时期也有明确的检验标准。比如,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等等,都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

  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自然而然得到坚定和增强,必须在理论学习、政治历练、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中,不断得到提升。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灵魂的砥砺和思想的洗礼,勇于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主动到吃劲的工作岗位上,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经受摔打和考验,淬炼过硬的思想政治定力,造就“金刚不坏之身”。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注重实际 实事求是

王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殷嘱托,也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再一次强调。

  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前提是深入实际和了解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在工作中,只有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才能根据掌握到的实际情况做好改造现实的工作。如果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际,人们的行动便会依赖于“拍脑袋”的主观想象,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作出的决定就会偏离现实,工作就会失败。调查研究一定要亲身践行,细致全面。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情况不明,一切无从着手。因此要摸清情况,要做调查研究。”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的工作面对的是高度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各种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情况瞬息万变,“实际”更加难以把握。这就更需要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实际工作面临的复杂问题,随时了解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掌控复杂的工作局面。

  注重实际、实事求是,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为了把情况摸清摸透,更是为了从真实情况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是不行的。这样的调研只能使认识停留于表面,停留于局部,是表面文章,是无法发现真问题的。因此,搞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身入”基层,而且要做到“心入”基层;既要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头脑去思考。只有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是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通过“真研究问题”和“研究真问题”,我们便可以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会通过调查所得的经验材料直接显现,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提炼和升华,从而抓住“要害”。

  我们的干部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它蕴含的方法论。方法论是“总方法”,是“管方法的方法”,因此掌握了方法论非常有利于具体方法的发现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而实事求是恰恰是其最重要的原则。党员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道理很清楚,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

  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党性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集中体现在党性修养上。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对当前加强干部队伍党性修养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这一论述,将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宗旨统一起来,将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与求真务实的干事创业精神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神的光辉体现。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

  (作者: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勇于担当 善于作为

赵 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了党和人民利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创造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对得起伟大的时代以及党和人民的期望。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担当作为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相伴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和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必须大力倡导担当负责的实干精神,不懈奋斗、担当作为,直面时代挑战,勇于担当起历史和人民给予的伟大使命。

  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明确要求。担当作为不仅是一种勇气,还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畏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创业敢担当,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广大党员干部就应当具备担当负责的精神,要有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干精神勇于担当起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有担当,就有风险,党员干部就应当直面风险、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决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患得患失、蝇营狗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告诫党的领导干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少数领导干部喜欢推诿扯皮,担子拣轻的挑,认为“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这不是他们能力有限,而是他们在其位不谋其职,不愿得罪人、不愿担责任,一心只惦记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这绝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

  勇于担当作为不仅体现为鲜明的责任意识,更体现为一种直面困难的无畏勇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途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在面对矛盾与困难时,应有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在需要解决危机时,要有责无旁贷、挺身而出、全力而为的气概,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与魄力,不断攻克难题、奋勇前进。

  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就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我将无我的大我境界,追求不负人民的历史担当。

  真正敢于担当,就必须勇于斗争,奋力捍卫党和人民利益。在各种斗争中,个人利益乃至个人安危都可能受到威胁。要将斗争进行到底,就必须要有无畏的精神。而要真正做到无畏,就要有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精神。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家国情怀的体现,心中有责,才会一心只想着国家和人民,才会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才会不介意职责内外,才会不怕艰难险阻,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党员干部要多打大算盘、少打小算盘,知责履责,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确保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国家电网天津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

刘 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讲斗争,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毫无私利的。坚持原则和敢于斗争是有机统一的,就是在大是大非、风险危机、歪风邪气面前立场坚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坚决斗争。

  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能否坚持原则,是衡量共产党人的党性观念、品行素质、能力作风的政治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决不能退让,否则就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甚至是犯罪。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关乎底线抉择,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坚持原则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内涵。所谓坚持原则,就意味着要严格标准,避免感情用事、摒弃个人好恶、不搞亲疏远近,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就意味着要恪守规矩,遵循党纪国法、严肃纲纪责任、忠于职责使命、不编织不正当社会关系;就意味着要认真负责,对党讲真话讲实话、为群众干实事求实效、勇于坚持真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就意味着敢于担当,“担大任、成大事”的胸怀、勇气、格调,彻底与“好人主义”割席断义,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太平官、不做身居其位不谋其政的庸吏,不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老好人”。坚持原则还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注重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既要站稳立场,又要讲究方法、举措得当。

  坚持原则必须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无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人讲原则、敢斗争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我们党生于民族忧患之际,在国家危亡、冷战对抗中不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风大浪中持续壮大,这是老一辈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懈奋斗的结果。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居安思危方可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才能永葆红色江山。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的斗争精神是具体的、鲜活的,要有“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的坚定意志,大是大非面前的“亮剑”态度,迎难而上的顽强毅力,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工作韧性以及正派公道、淡泊名利的政治品格。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斗争本领。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直面风险挑战、奋进变革时代的探索磨砺中习得的,是在勇担伟大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学思悟践中养成的,是在真学、真知、真干、真练、真钻的勤勉尽责中获取的。同时,党员干部还要特别注重“自我斗争”,刀刃向内,勇于自我批评、做到自我净化、坚持自我完善、实现自我跨越,真正练就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的过硬本领。

  敢于斗争,要掌握有效的斗争艺术。党员干部在斗争实践中,要善于经一事长一智,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敢于斗争绝不等于猛打猛冲、粗率鲁莽,而是斗争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党员干部要善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渐进与碰硬、整体与局部、原则与策略、趋势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要发扬创新精神,在解决好大势与环境、本质与表象、质变与量变、先机与契机的关系的基础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探索。要筑牢底线意识,充分认知复杂的形势、高度警惕异动的风险、全面把握政治问题的转换,深刻把握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培养预判能力,坚持从发展眼光看待风险挑战和矛盾困难,时刻保持政治敏感、警醒潜流暗涌,真正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善于从政治上思考解决问题。

  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关键是从思想上把私心杂念、歪风邪气、面子私情、低级趣味的东西“肃清楚”、“挤出去”、“排干净”,从思想深处产生“树公心、养正气、成大事、正风气”的政治意识。党员干部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智慧和力量。从政治的高度看待时势、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推进事业是我们党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鲜明写照。党员干部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出发思虑谋划、为官做事,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避重苦杂难工作,在各项任务工作的挑战中不断提高斗争水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一些干部最缺的是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的经历。”在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要求面前,实践锻炼绝不是太太平平做事、平平安安做官、稳稳当当当差,而是要在应势求变和大风大浪中加强磨砺。党员干部往往身处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必须始终做到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决不能退让,大是大非讲原则、小事小节也讲原则,要有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精神,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真正把“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锻炼出来。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严守规矩 不逾底线

陈维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严守规矩、不逾底线,是党员干部政治品格、道德风范的衡量标尺。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严守规矩、不逾底线”的重大要求印刻在灵魂最深处、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心存敬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会知道什么是“雷池”“禁区”,才能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可以说,敬畏是党员干部最好的自我保护。党员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敬畏党。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党员意识,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牢记入党时“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做到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无悔。必须树立党章意识,自觉尊崇党章,模范遵守党章,党章要求的必须带头做到,党纪禁止的坚决不去触犯,自觉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敬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党员干部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时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以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敬畏法纪。“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纪国法是每个党员干部内心的“明灯”、时刻坚守的“生命线”。党员干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必须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法治思维,自觉学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切实筑牢越界、越轨的“防火墙”。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养成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工作生活的习惯,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让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得益彰、监督与反躬自省相互补充。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党员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讲规矩、守底线才能由刚性约束变成主动追求,才能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党员干部要把修身立德作为强化规矩意识的内心驱动,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狠下功夫,做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坚守者。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党员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在党的百年历程上,无数革命先烈、千万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支撑他们的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救国救民的崇高追求。反观那些腐败分子,无论是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还是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都源于理想信念动摇。可以说,理想信念坚定,百邪不侵;理想信念动摇,百病丛生。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学深立场观点方法,学懂道理学理哲理,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有把道德追求放在为多数人谋利益、作取舍的高度,不断追求公众之德、公权之德,才能实现个人道德的升华。党员干部要有大情怀、大胸襟,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宗旨意识的强化来提升遵规守纪的自觉。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党员干部要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经常对照初心使命,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缺点和不足,以平常之心对待苦与乐、以淡然之心对待荣与辱、以知足之心对待得与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实践中不断砥砺奋进、经受考验,把内在操守转化为行动,做到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知行合一、笃志躬行。

  为大公,要心无杂念、一心为公。“两个维护”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政治经验,也是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就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大公”。党员干部必须真正把“两个维护”贯穿修身律己、干事创业之中,不仅要有鲜明的态度,更要有扎实的行动,自觉经常对标对表,看看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出格”的问题,主动调整、校准、纠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部署的坚决落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扎实推动各项部署要求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守大义,要立场坚定、一身正气。作为党员干部,无论身居何处、担任何职,都应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做到立场坚定、纪律严明、许党报国。守大义的榜样很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元勋,“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支边青年,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去哪里,用他们的伟大奉献精神诠释了为党为民无私忘我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大义。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讲忠诚、在组织上讲原则、在行动上讲纪律,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想问题、办事情,把听党话、跟党走、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求大我,要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廉能生威,无欲则刚。毛泽东同志在处理亲情问题上就始终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原则。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小我”放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我”中来认识,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的关系,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副秘书长)

  

勤学苦练 增强本领

孙建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党员干部必须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勤学苦练,聚焦的是一股韧劲儿,彰显的是百年大党的先进品质。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向来有着尚学、劝学、乐学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赓续不绝、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深层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高度重视学习、不断深化学习,并由此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底色和先进品质。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千难万险中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向上、不断向前,依靠的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源于实践、根植于实践,依靠一以贯之地学习来积极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时代之问,并由此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增强本领,突出的是一股实劲儿,彰显的是百年大党的务实作风。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学苦练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坐而论道”,而是把目标任务聚焦到练就过硬本领上。从增强政治本领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作为终生课题,把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角度看,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想人民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情为民排忧解难。从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和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启示,从中吸收智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面对风险挑战既有防范的先手、也有应对的高招。从增强斗争本领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为人民奋斗的征程上,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领导成立新中国,从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到领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当前,我们遇到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在知行合一、真抓实干中破解难题、建功立业。

  实现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必须科学把握勤学苦练和增强本领的辩证关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学苦练是增强本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学习是顺应环境变化、保持自身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定目标任务时都包含了注重学习、加强学习的要求。100年来,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支撑了事业的发展。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创建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却屡屡失败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党及时深化认识、纠正错误、补上短板,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通过学习,我们党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增强本领需要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反复检视和应用,转化为自己的内功与修养。党员干部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

  攻坚克难凭本领,勤学苦练的目标在于增强实践本领和实际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三大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所体现的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所体现的是党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体现的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能力。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不仅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还要有勤学苦练、增强本领的自觉,以过硬本领展现新作为、奋进新征程。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陈有勇

标签 -
网站编辑 - 陈金霞